Reader's Column 讀者投書

不重視傳統的台灣教育界/陳續升

一月 1 , 2016  

讀美國社會學家Edward Shils的《論傳統》真的很有感觸。

台灣的教育界就是太不重視傳統,更準確地說,是輕視踐踏。教育從來就不是三五年的事,談傳統也不是說得一成不變,傳統的意涵更重要的在於必須確立其中最核心的指引一切行動的信仰範型。

也就是說,傳統當然會改變,但無論怎麼變都會讓人看得出這是一個延續的變化鏈。如果看不出這種延續變化來,那就是名存實亡,掛羊頭賣狗肉了。

為什麼說台灣教育界不重視傳統呢?

那就從選拔校長,聘任教育單位的各種主管就可看出。台灣各大學的校長,絕大多數皆不是對教育史特別有研究,有體系性的教育理念之人(這至關重要),校長人選被賦予最重要的事情在於「找錢」。校長的教育藍圖,往往取決於他就讀或教學過的國內外大學(多半是國外),於是校長的政見往往就是要讓台灣的大學向國外某所大學一樣,簡單的講就是「經驗的移植」。

「經驗移植」不好嗎?有錯嗎?是的,當然有問題。

因為,台灣的大學就是台灣的大學,台灣的大學不會因為換了校長就變成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隨便任一。這道理很簡單,每一所學校的條件與傳統不同,很難以革命性的斷裂手段進行總體改造。好比通識教育和博雅教育,甚至講求少班包含住宿的書院教育,最大的問題都不是來自於理念,而是我們有多少適當的老師?多少能發揮極大效益的資源?其中,是否有一群用心教學且學識恢弘的老師是絕對的關鍵(長官是誰其實不是最重要的),老師絕對是一所大學之魂魄所在。

若一味的「空降」各種「經驗移植」,那就是種霸凌,霸凌一所大學的傳統,霸凌其中的教師與學生,霸凌校友的認同與記憶。現在不是五四運動講求全盤否定傳統的時代了,何況也不能換一任校長換一個機構的主管就搞一次否定傳統。

寫到這真是讓人憤慨絕望,讓人覺得毫無備受尊重,毫無尊嚴。然而,難到沒有比較好的方式了嗎?

有的,既然一所大學的魂魄在於老師與學生,校長只是過客,那我們就該在關鍵的時候讓他明白,大學以及每一個教育機構都有一個傳統與理念是不容許抹除的,不是他一個人可以說改就改,而必須對於其中的老師與學生給予一定的討論與尊重,甚至共同決策選擇。唯有這樣,處於其中的老師學生,以及畢業的校友才能自豪且明確地說出自己的身份認同。這種共同感的傳統範型,才是一個教育組織得以維持穩定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