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這次6月初的矽谷行有機會和幾位12屆校友及部份北加的熱心校友會面 (聚餐)。 和往常一樣,校友們這次談的還是東海:母校的近況~招生,和未來~生存。 我抱著輕鬆的心情向與會的人報告今年招生成果豐碩~我們滿招,但以十分焦慮的心情談到我們的未來。
在現今AI浪潮下,我們多年來積累的AI聲譽,很容易讓我們的TPR招生廣告取得了優異的成果,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但招生一事畢竟屬於行銷 (Marketing) 的範疇,與努力與否呈正相關~即努力就可改善。 但學校的未來 (生存existential) 卻不是靠招生就可解決的。
全國私立大學院校共同面臨的是斷崖式少子化的海嘯,內政部公布的數字顯示,2024年台灣新生兒人數為13.4萬人 (退到了1920年的水準)。 2025年前四個月的新生兒人數僅約3.8萬人,推估2025年全年新生兒人數恐跌破12萬人註一~低於日據時代1908年的13萬人。 到那個時候招生一事面臨的將不是競爭問題,而是無法克服的結構性問題 — 根本沒足夠的人可招。 二十年後,我們全校學生人數至少減半註二~從1萬3000人跌到6000人。 到時候我們的師資人數、設備投資、研發活動將何以維持呢?! 目前我們的收入結構~70%靠學雜費已經很差 (據說師大是百分之五十); 如果不趕快開拓其它收入/財源,將來可能要對外舉債才能渡日。 校產開發 (資產活化) 是當今唯一可行及迫切要務。 記得張校長一上任就定睛於校產開發 — 活化土地資產以開闢財源,但可惜一晃數年已過,一事無成。 不得不令人懷疑這又是我們一向”無作為”的董事會在拉後腿!?
今天台中捷運藍線計畫終於定案,給了東海一個天賜良機 — 得與市政府聯合開發校區沿線土地。 我們在此大聲呼籲主事者趕緊把握這次機會,以拯救東海的未來!
以下是DDS研究部張運宗主任對捷運藍線的論述:
2025 年 5 月 20 日台中市政府公布,貫通臺灣大道(中港路)的捷運藍線細部設計及監造標案全數決標,「標誌工程正式進入全面設計與監造階段」,「預計最快於明(115)年底陸續展開土建工程招標,力求於 123 年如期完工通車」,「沿線將加強與東海大學、中港醫療體系及周邊機構的交通整合。
東海應該有三個站,一處是可接通工業區的二校區入口,一處是直達中科及榮總的校門口,一處可連結東海別墅、理想國生活圈。
台中是正在高度發展的都會區,捷運藍線勢必改變產業、生活地圖的樣貌。未來十年東海有絕佳的發展機會,必須與市政府密切合作,共構捷運站點的設置,佔據產業發展的戰略樞紐位置。
今年繁星推薦東海「滿招」,DDS 專訪時,教務長表示:「『滿招』代表著我們必須非常努力開源節流。 也因此,東海責無旁貸應該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與台中市政府『共同開發捷運站』,徹底活化校園、校地,否則我們將會對不起未來幾代的東海年輕學子。」
然而,「教育部為了避免學校藉活化之名行牟利之實,設有明確且嚴格的規範,簡單說,即使現在推動校產活化計畫,至少須要三到五年以上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效。但,校產活化是董事會的權責。」
117 學年大一入學人數將僅有 15.7 萬人,少子化的威脅達到高峰,而危機正是轉機,「問題的關鍵在於校園資產是否活化?外部資源能否增加?如果東海校產能夠充分活化,學費的占比必然大幅降低,與外界的合作也能更加密集,學習環境品質也必提升。」
東海從「AI 計畫」開始,以五年時間打響「AI 東海」,然後呢?如何透過「AI+」進行全校性的數位轉型?如何在捷運藍線上,與市政府、產業聯合開發,搶佔學產兩界人才培育出口的樞紐位置?如何建立「產業+」的學習特色,結合中部產業生態圈的發展,逐步發揮關鍵影響力?凡此問題是校方不可迴避的責任,但,「校產活化」是一大關鍵,(其責在董事會);董事會應請校方依據上述各層面的相關問題提出「校產活化」規劃方案,加速推進。
2002年中科核定,東海錯失建立緊密關係的機會; 2010年前後,水湳經貿園區開發,逢甲、亞洲紛紛搶駐,重塑其大學形象。 但東海仍沒有作為,令人扼腕! 這次捷運藍線帶來校產活化的新機會 (也許是最後的機會),絕不可再錯失。
但這一步踏出去仍至少要3-5年; 也就是說,即使現在開始都已嫌晚。 如果再不踏出去,10年後,東海依舊只是臺灣大道旁美麗的森林,再無未來可言!
註一:1952年全台出生新生兒為42萬多人。
註二:最樂觀的估計。
Editor’s Note 編者小語
「LLM賦能未來設計師」分享會以實際案例展示GAI為產品設計帶來巨大的改變。
越南法律培養規模最大的大學「河內法律大學參訪大渡山-東海 AI中心」。
本期接載數位轉型 (二),請大家不要錯過。
Charles告訴你在資訊不對等情況下,散戶如何可以與法人競爭?! 請看本期的資訊鴻溝。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