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rts 調研報告
四月 1 , 2023
產官學的遇見 「AI計畫」伊始,即以「產業提升」為三大方向之一,「AI」是絕佳策略,但,如何做? 在「AI計畫」啟動前,2018年,東海率先引進台灣人工智慧學校(AIA)經理人班,藉以和中部企業產生連結,厚植「在地」實力;直接與AWS總部簽約「Powered by AWS」,成立全臺第一個「雲創學院」,介接「國際」一流技術與創新思維。註一 AIA經理人班的成果顯著。 東海與中榮急重症團隊緊密連結,開展日後的「智慧醫療」;並與明昌、台灣櫻花開 […]
三月 1 , 2023
受訪者:王立志(東海大學終身特聘教授、前副校長) 時間:2023年1月16日 上午09:30-11:00 地點:DDS THU AI中心 整理:張運宗 2013年我邀請時任國際大型企業高階領導的大學同學到博雅書院演講「從學習到創新」。 聊天時,我問他,臺灣和Stanford培育學生的差別何在? 他只說了一句話,Stanford培養學生寫出來的程式是Production code,臺灣則培養學生做出Lab code。 這讓我當場啞口無言,Stan […]
一月 1 , 2023
順應衝擊的回應 六年前,2016年校慶前,DDS「社論」發表5期的專題「真相系列」:「一個小故事」(英文程度)、「教會? 學校」、「僵化」、「少子化」、「Also Run」,直面討論東海當前的根本問題。註一 同一個時間點,陳良基說:「教育的海嘯不是少子化,是機器人,是數位科技」,「未來是兩方衝撞與整合的結果」,因此「所有產業及體制,都會被顛覆、都會被改變」,「體制的顛覆,特別是學習系統會改變」。註二 當教育的環境結構出現巨變,東海的內部問題清楚浮現,然後呢? 坐而言, […]
九月 1 , 2022
今年6月29日,《遠見雜誌》公布「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6大面向44指標評比中,東海在「綜合大學」居第17名,在「私立大學」居第10名,排除醫學大學,落後逢甲、亞洲、淡江、中原、元智。註一 隨著7月大學入學考試結束,學生的選擇結果又將如何? 是否與《遠見》的專業評比存有落差? 今年是108課綱首屆高三畢業生,升大學管道採用新制,最引人注目的是過去的「指考」改成「分科測驗」,不僅每科從「百分制」改為「60級分制」,且考科變化頗大。註二 無論考生、家長和 […]
八月 1 , 2022
「光點計畫」是「AI計畫」兩大策略方向「產業提升」、「教育轉化」的實踐,在「數位、跨域、博雅」的定位上,以學習者(學生、業界、老師)為中心,在「出口」的目標導向中,建立「博雅築基」、「專業為體」、「跨域為用」的學習歷程。這是一個實驗,在過程中學習,完成一個「學用合一」的教育典範。註一 什麼是智慧化? 什麼是「智慧化」? 不同的產業、企業有各自適應的「智慧化」定義。 那麼,當具體指向「臺中」、「傳統產業」、「製造」、「零組件」 […]
六月 1 , 2022
2015年以年輕人為閱讀對象的《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隸屬天下雜誌出版集團,簡稱《Cheers》)首次舉辦國內大學校長互評調查(152所大專院校,回收數144所,回收率94.7%),由各大學校長具名推薦1-3所「明顯進步或成長」的大學。 當大眾習慣以台清交成做為大學指標的時候,這份調查讓人意外,卻又合理。 前兩名分別是逢甲和亞洲,臺大居第三,第四、五名則是臺灣科大和臺北科大;成大第六,清大和交大落居第十、十七。 接下來的四年 […]
四月 1 , 2022
2021年9月17日「企劃小組」會議後,如何在前兩年的成果上,調整目標,具體推進? 成為執行小組的工作重點之一。 AI計畫第一年主要支持「院系計畫」及「基礎建設」,藉此掌握東海的重點發展方向後,第二年統整在四大「校級計畫」上,並強化「產業+」的能力。 兩個年度下來,確實展現了令人讚賞的成果。 「人才」是永續發展的關鍵! 如何在現有的教育環境中,藉由「校級計畫」的成果拉動校內老師、學生的投入? 這個想法就架構起第三年度工作項目的策略方向。 &nbs […]
二月 1 , 2022
2018年,鄭理事長提出AI專案構想後,在王校長的全力支持下,東海藉AI進行「彎道超車」跨出極具意義的第一步。*註一兩個年度後,王校長兩任任期屆滿,鄭理事長主動召集,由DDS-THU AI中心籌劃一場「AI計畫成果分享會」,「是與校內師生共享我們過去兩年努力成果,更是向王校長致上最高的敬意和感謝!」 原本的設計是,分享會結合晚宴打造一個特別的歡送型態。 因此,在推動第三年度計畫的緊密作業階段,DDS與AI中心仍早於2021年12月初開始籌劃,定調分享會的 […]
一月 1 , 2022
如何將大學的研發能量接軌企業或產業一直是公家資源投入的重點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是科技部的GloRIA和經濟部的價創計畫。 科技部為了讓大學和企業創新研發能量能與全球產業供應鏈接軌,於2017年9月,推動組成具前瞻發展性的「國際產學聯盟」(Global research & industry alliance, GloRIA),為期4年,「以大學為核心的科研產業化平台,聚焦前瞻領域,搭建產學研合作平台與國際市場連結,為產業提供人才與科研服務。」*註 […]
十一月 1 , 2021
時間 董事會決議、結論 2017.3.13 (曾紀鴻董事長)同意動支綜合活動大樓規劃經費。 2017.11.14 董事會初步同意經費約5億元,並請學校發動募款。 2018.5.11 (楊濬中董事長)強調前次決議,加強學校共識及完備程序,並請學校提供具體的評估方案。 2018.6.21 同意通過新建綜合活動大樓,請學校加速辦理時程,提早完工啟用。 2018.10.1 同意學校定案,調整空間需求為9,000平方公尺,總經費4億5千萬元。 2018.11.19 新建綜合活動大樓發包 […]
十月 1 , 2021
2021年6月TPR團隊報告TPR第二波規劃後,新極現團隊開始展開預計於7月31日至8月21日指考前的一系列宣傳活動。 TPR第二波的目標是延續且推升第一波的品牌效力,在學生選擇志願的最後關鍵時刻,再次讓更多學生、家長、老師,了解東海在AI的布局和對AI教育的價值主張。 因此選定微調、強化中榮與台達電的兩支產業影片,透過兩個訴求點:「為大學注入AI力,面對未來無所懼!」、「以AI,為台灣年輕學子布局十年!」,營造AI在未來環境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這正是東 […]
九月 1 , 2021
大渡山學會榮譽講座 童元方 悄無聲息的日月流轉,我離港返台,匆匆,亦已八年。 在東海近三千個日子裡,天涯有幸,交上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 大家商量著在現有的制度下,成立一虛擬的大學院,其中大一中英文的部分,以主題聯結,也各選教材,也共時授課。 三個學期內,連上六個主題:家、史、賞、遊、自然、跨域,最後以成果展作結。 可以說是在原則上用最節制的語言,來涵養最不受限的內容。 一旦確定了切入點,老師即可以自己最擅長的教材,輔以影音視頻與校外參訪手到擒來 […]
截至目前為止結算,收入校友TPR小額捐款總計NT$151,000元整,「徵信名單」詳見「行銷東海 (Tunghai Promote)」。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