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s 訪談記錄

卓逸民訪問錄

二月 1 , 2016  

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書院長(2014-)

時間:2016年1月12日,15:00-16:00

地點:博雅書院
訪問:張運宗
整理:張運宗

第一個問題,受到大環境的影響,東海的排名日益下降,博雅書院作為東海的特色亮點,如何提升東海的排名?

第二個問題,整個臺灣教育正面對少子化的衝擊,在大學招生中,博雅書院應該扮演何種角色?

第三個問題,系所整併是高等教育的趨勢,東海早期的通才教育在某種程度來說也是擺脫系所的限制,博雅書院收納不同系所的學生,是否能對系所整併提出不同的思維與看法?特別是院與系所之間實質化與虛級化的問題。

 

提升老師的博雅素養

排名將與少子化應該是相通的問題,在少子化的情況下,能得到家長、學生的認同,排名自然會上升,甚至在整個臺灣的高等教育界,或兩岸四地華人教育界中,學校的份量都會有所提升。

試想,當一個學生進到東海,會接受到不同於其它學校的書院教育,而這種書院教育的理念和早期的東海教育在本質上是貼近的。我相信,東海大學在臺灣高等教育中,就會回歸到六十年前大家對東海的看法。現在因為大環境的變化、對老師的要求的變化,以及知識份子經營高等教育的看法的變法,導致慢慢地形成一種以教學、研究為主的大學教育模式。這種模式類似美國很多的研究型大學或州立大學,但千萬不要忘記,在美國有更多的博雅型大學,而且更貼近東海早期的教育模式,老師除了專業研究之外,相當大的心力是在陪伴、引導、啟發學生。如果東海現在的老師透過某種方式能夠被激發,自願地投入書院教育,那麼東海大學就會產生質變了。

之前很多的教育部計畫,或學校的計畫措施,都是在思考如何透過設計課程、提供資源、買設備,來提升學生的各種訓練,例如語言能力、α leader,或是宿舍生活等等。我們的對象都是「學生」,可是我這一年半有幸在博雅服務,發現到滿重要的一個點,就是「老師」這一塊做得不夠,相對的,這一點正是早期東海教育會成功的關鍵。東海要在臺灣的大學中有好的排名,要讓家長有信心、有興趣,甚至符合他們的期待,必須有一群像六十年前的老師在校園內和學生形成緊密的互動、成長,而這能讓學生記得一輩子。

除了教導、帶領、訓練書院生之外,提升老師的博雅素養是書院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不是只有進書院的一群二三十位導師,我期待的是,當博雅書院現在被大家接納而成為東海大家庭的一份子後,該怎麼做才能讓更多的老師被邀請到博雅書院?讓更多老師在專業教育之外,能有機會接受書院教育?大家在書院共同學習、共同感染何謂博雅教育,進而慢慢地願意投入書院教育。舉個例子,假設現在書院有二十位導師,我們很努力地提升校內有意願的老師的博雅素養,當有另外一群二十位老師心中的火被燃起來,願意投入到書院時,那麼就很有可能再成立另外一個書院;更多老師的參與代表著有更多的學生能夠接受到完整的書院教育。藉由經營老師社群的模式,形成一種博雅的氛圍,我想,學生或家長對東海的期待就會慢慢地提升。

這並非不可能的事情,早期東海就是這種模式。六十年前的老師不只是大師,不只是上課而已,真正讓東海學子畢生津津樂道的是,老師如何付出很多的時間引導、陪伴著學生。亨德、歐保羅、練馬可、羅芳華,他們不是很偉大的學術鉅子,也沒有從教育部拿到多大的計畫,而是自己成為領頭羊,用生命感動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他們的愛與付出。這就是博雅書院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所以,我們並不是在呼口號,而是說,邀請學校內的老師進來看看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如果覺得除了專業研究、教學、產學之外,付出時間與精力陪伴學生的成長是件很喜樂的事情,因為認同書院的價值而願意投入博雅書院教育,我相信,整個大學教育的氛圍就會有所改變。

我覺得,面對少子化與排名低落的問題,書院能做的事情,應該是從老師社群著手,讓老師們瞭解在臺灣高等教育中,博雅書院正在做的書院模式可以幫助年輕人踏出校門的時候,充滿信心,充滿抱負。當大家能夠認同書院的價值而形成一個緊密的社群,這會是東海重新走出自我品牌,重新走回臺灣高等教育界標竿的一條路。

 

Unified knowledge & unified personality

大學老師都是從「大學教育」該如何走的模式所產生,而不是從「書院教育」該如何發展的角度來培育,因此大部分的老師對書院教育是陌生的,主要談的是個人的教學、研究,是非常化約式的看待高等教育,而忽略了周圍的世界是多麼的美好。

博雅和通識,簡單來說都是學校的單位,一定要合作,不能分道揚鑣。依我的瞭解,通識基本上著重知識面的建造,希望unify knowledge;博雅則包括知識、實踐、態度三個層面的提升,除了unify knowledge之外,還希望unify personality。在通識可以經由名師、名嘴的系統化教學讓同學得到很好的知識成長,因此通識應該在知識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同學的態度、品格、服務、領導力,卻沒有辦法靠上課來培養,必須靠老師像門徒般地帶著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早期東海大學就是老師帶著學生,老師有服務社區的熱忱,就帶著學生做社區服務,亨德、練馬可都是如此。也就是說,老師不能給他自己沒有的東西。所以博雅的老師除了專業知識之外,必須加上一定的博雅的高度,在書院做導師或各式各樣的角色,長期地帶領學生。

因此,博雅和通識的性質和目的並不一樣,但兩者應該是互補的關係,雙方能夠建立良性的互動管道。最簡單的例子,我到書院服務以後,通識的王崇名老師在書院就扮演一個非常核心的角色,我想彼此的溝通合作將會愈來愈順暢。

 

推動博雅書院教育的速度

在博雅學生走的比老師快,學生經歷體驗營、展翅營,以及許許多多的課程,老師呢?並沒有。另外一個更嚴峻的問題是,時間不待人,如果制度推動的速度不夠快,別的學校迎頭趕上,東海也就錯失良機。因此該如何擬定一套制度來提升學校老師的博雅素養?這可能是書院要扮演的角色。以我為例,上學期我們已經開始在每個禮拜舉辦教師成長的活動,再加上整年都有很多關於博雅書院教育的課程,並由書院的導師邀請校內其它有意願的老師進來看看,自己思考、判斷,主動願意加入博雅書院教育。試想,二三十位導師只要一位邀一位,就會多出二三十位老師,而只要多一個老師就會影響十數位,甚至數十位學生。雖然有的老師婉拒我們的邀請,但主動邀請老師投入的作法仍然頗具成效,所以現在開始應該要很積極地推動。

外面很多學校的董事長或校長想做書院,一個行政命令由上而下top down,表面上做到了,但老師們各有想法,實質的成效有待觀察。東海不一樣,我們已經走了十年,可以由下而上bottom up,讓身旁的每個人看見經營博雅的老師的喜樂與成長,慢慢地被感染,也願意進來看一看,然後加入博雅。

一位老師如果四十歲,他心中的火苗被點燃起來,將有二十五年在學校,能夠造就多少人才!而且我絕對相信,當一位老師的眼界被打開、心被打開、思想被打開,教學研究一定也會跟著提升。

東海許多的老師非常有理想性,在各自的領域都很優秀,就拿服務學習來講,很多老師都在做,但真正的問題是,只是散點,沒有集中。如果校長能賦予某個單位一個使命,很有熱忱地把所有的老師聚攏在一起,將提升博雅素養系統化,那麼推動博雅素養的時間就會很快,因為東海有著許許多多的老師身上有著博雅的基因。

 

董事會的支持是關鍵

我覺得從董事會、校長到各行政單位、系所老師看待博雅書院的角色定位,應該是朝著正面的方向在走。這幾年我真得很努力在做校內公關,可以感受到早期博雅書院是化外之地,但一年半以前書院體制化之後,在很多送交教育部計畫或校務發展計畫,書院都必須提供很多直接的參與,所以慢慢地可以看出來,學校真的把博雅書院視作學校的環節之一。無可否認,學校已經把博雅書院視作學校的一個資產,只是來不知道該怎樣運用這份資產讓東海變得更好。

如果以博雅書院為東海核心,或者形成一種教育特色,即使在少子化的情況下,家長或孩子仍會願選擇東海,我覺得實踐這種理想的過程中,董事會是個關鍵,單憑校長或熱情是不夠的。具體而言,資源和人最重要,董事會必須增加投注在書院的資源,同時願意讓領導書院的主管,除了繼續維持書院日常運作之外,再有幾位主管能夠專心地推動學校老師提升博雅素養的工作。一個書院長要照顧所有的課程、負責同仁的提升訓練、負責公關、募款,還要協助推動學校同仁的博雅素養,即使很有心,力量也很有限。如果學校能體認到東海博雅書院的教育是其他學校趕不上,甚至不能做到的特色,就必須思考是否提升書院的人力、資源的能量。

舉個具體的例子,目前每年我們都會舉辦一個博雅高中營,但人數不多,大概六十個。學校今年開始的作法是,讓博雅書院一起到各個高中招生,直接面對全國高中生。但目前有一個現實考量,書院能容納的書院生有限,萬一三千個大一生有一千個要進博雅書院,怎麼辦?因此博雅書院能否作為招生亮點,確實需要審慎處理。這個問題凸顯的是擴大博雅書院的重要性與急迫性。無論如何,如果董事會或校長肯定書院過去十年的成就,書院可以作為東海面對少子化的招生亮點時,又願意把人力、資源基礎擴大,邀請更多人一起做,那麼我們就能更積極地推動。

我很羨慕澳門大學,一做就是整套的書院模式,臺灣幾所國立大學也有充分的資源可以運用。如果我們有很好的場域,充分的住宿學習,學長姊和學弟妹間能夠進行生活學習、生活傳承,如果學校能提供足夠的資源,願意將博雅書院教育朝往全校性擴大,這會是提升東海最快的途徑。

 

推動博雅書院教育的速度

在系所整併的問題上,書院十年經驗是個非常好的實踐場域,書院把這麼多不同科系的老師聚在一起共同做一件事情,證明系所整併的跨領域模式是可行的。第一個可行性是,剛開始,進來的每個人什麼都不知道,也不知道其他系的老師在做什麼,慢慢地變成很好的伙伴,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甚至嘗試做一些專業之外的事情。所以透過適當的引導,東海的老師能和不同科系的人合作,共同做一件有抱負的事情。第二個可行性是,不同科系的同學也能聚集在一起,培養共同的基本的博雅素養。第三個可行性是,許多人以為當學生接受博雅教育後,就會犧牲專業。不可否認有的學生過度投入書院活動,以致成績下滑,但當我們蒐集很大的母體,已經有直接的數據顯示,書院生平均的學業成績高於學校平均成績。事實上,當學生在一個地方被訓練出好的態度、實踐力,這反映在功課上,成績自然會提升。同樣的道理,當老師的博雅素養被提升後,研究與教學也將會提升;在過去一年中,博雅書院有兩位長期在書院服務的導師順利升等,並有一位獲選為特聘教授,便是最直接之證明。因此,博雅和專業教育併行,這是可能的。

但是,從博雅書院的角度來看系所整併系的問題,就會凸顯一個現實問題。系所整併確實可以透過top down來實踐,但我個人的感覺,在東海top down絕對做不了事情,即使上面有很好的想法,只要缺乏溝通,或者沒有顧念到大家的感覺或感情,就會引發反彈,這種例子太多太多了。所以我覺得top down、bottom up必須並行。如果學校覺得博雅書院是系所整併的一個範例,願意賦予人力和資源,那麼就先bottom up,在老師間形成一種跨領域共同學習的氛圍與觀念;然後學校再top down,擬定進度時程,很大規模地提升全校老師的博雅素養,讓老師彼此建立互動合作的經驗。我覺得如此作法比較容易水到渠成,畢竟如果沒有先從下面做許多烘焙、薰陶的動作,貿然top down將很難獲得成果。

做個假設,如果書院成為一個正式的學院,讓書院十年參與的老師離開本系而進入書院聘任,我相信現在一定有許多老師願意。因為有了革命情感,得到許多成長與喜樂,而且肯定自己做的事情的意義。如同前面說過,當我們能透過積極主動地邀請,以及系統化提升博雅素養,讓更多的老師願意投入博雅書院教育,就會加速更多的書院出現,同樣的道理,系所整併也就很容易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