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s 訪談記錄

楊定亞談國際招生

八月 1 , 2016  

楊定亞院長東海大學理學院院長

時間:2016年6月27日,10:00-11:30

地點:東海大學理學院院長室

整理:張運宗

 

  「大渡山學會」是個讓校友、同學、老師能夠發表意見的平台,我覺得這正能代表東海的自由學風。我們非常感謝DDS,鄭清和先生雖然是化工系系友,但過去幾年「兆禾東海基金」不僅幫助化工系,對理學院各系的支助真得非常大。

 

不一樣的教育環境

  1955年東海成立的時候就有理學院,包括物理系、化學系和生物系,數學系則成立較晚;其實化工、畜產、資工和環工最初成立時都隸屬在理學院,後來才分出去。無論如何,過去理學院的表現是有目共睹的,中研院7位東海的院士中有3位是化學系系友,2位是生物系系友,可見理學院的光榮傳統。但是不可否認,教育部20年前開始廣設大學,且偏重投資國立大學後,東海學生素質慢慢下降;這不是東海或理學院的問題,而是大環境不可逆轉的現實。

  我非常理解早年系友在當初都是菁英中的菁英,畢業後莫不深深以母校為榮;我也明白即使學生素質下滑,學校都有責任要將學生教好。且不談創校的前十幾屆,即使以今日的學生和20年前相比,兩者的素質就相差極大;再加上大環境最近20年的變遷與發展,老師除了教學、研究之外,還必須擔負輔導、服務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日益增加。學生素質低落與老師壓力日增的相互消長中,要將現在近100%錄取率的學生教到能夠比擬於早年20-30%錄取率的程度,實在存在著相當高的困難度。所以第一個我要強調的是時代環境不一樣,不能用四、五十年前的標準來看現在的教育環境,但我們也絕不會因此裹足不前,而是會積極朝著一個發展方向前進。

 

穩定招生

  短期三、五年內,正是少子化的高峰期,理學院最重要的工作是要掌握招生,不讓人數掉得太快。

  今年是大家在少子化趨勢下慣稱的「一O五大限」,招生問題對理學院的衝擊相當大!為什麼?雖然理學院學生的就業情況不錯,但一般年輕人認為理科相當硬,不好讀。面對這種下降趨勢,每個系都要很努力地招生,同時必須進行一些變革,例如系所班級調整等。當然減班絕非根本之道,如果各系雙班變單班,老師就必須減少,院就會愈來愈縮小,這對理學院的發展絕對不利。同時,對學校整體基礎課程也是不利的發展。為什麼?相較於其他各院,理學院的老師員額稍多,因為全校的基礎科學課程,例如微積分、普通生物、普通化學和普通物理都是理學院負責開課。同樣的道理,理學院要扮演領頭羊的角色,才能對各學院起到示範作用。現在教務處正在研擬將理工管農都必修的微積分統一時段授課和會考方案,就是重視基礎科學教學的一項明確改革。

 

五年一貫

  早期校友口中有句順口溜「來來來東海,去去去美國」,可見出國留學是早期東海畢業生的最大選項,但現在出國的人少了,大多數的同學在在大三、大四時就要配合學校政策,培養就業能力,到校外實習。然而,我們希望學生有機會出去實習,又希望他能留下來唸碩士班,如何平衡是個問題。據媒體報導,學士和碩士就業的薪資差不多,但在理科方面,碩士還是比較高,也比較容易升遷。許多同學就業多年後,會選擇回來唸碩士,覺得有比較多的機會;所以生科、化學的多數學生還是願意唸碩士班。

  然而,國立大學也同樣會碰到少子化的問題,東海理學院的學生多能考上國立大學,我們如何吸引學生留在東海唸碩士班?五年一貫加獎學金是一個很好的誘因,過去工工系、化材系都做得很不錯,現在學校正大力推動,效果非常好,但是必須注意,其他學校也在做同樣的事,所以不僅是大學部,碩士招生也真的是進入「戰國時代」了。

 

國際招生

  從長遠發展來看,面對少子化的問題,我覺得理學院一定要從國際化開始。國內招生,各系有各自努力的空間,但系主任很難常常出國招生,所以國際招生的部分,院長要擔負較大的責任。

  國際知名的QS是如何定義大學的排名,國際化係其非常重要的指標,包括國際師資、國際生人數、學術論文篇數及被引用次數,例如2016年亞洲地區排名最前面的學校大多數都是用英語授課,知名學府東京大學為何排到十名之外,國際化指標的分數偏低是很重要的原因。少子化既然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提升國際排名就是我們的目標,因此,在照顧國內學生的同時,也必須用東海的優勢積極招收外籍生。

  該如何做?誰是我們的招生對象?陸生在教育部員額限制下,我們已經做得很好了;除此之外,最近的生源地區自然是港、澳。香港該地入學率大概是20、30%,因此70、80%的學生是我們可以大加著墨之處,臺灣的優勢在於學費較便宜,語言文化背景相通。從今年開始,我們打算針對港、澳僑生單獨招生。另外一個區塊是東南亞,東海在馬來西亞做得不錯,印尼、越南、泰國則還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

 

英語授課

  國際招生必須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語言。港澳、大陸和馬來西亞都可以用中文,但印尼、越南、泰國不說中文,若沒有英語授課就無法吸引他們前來就讀。所以理學院從104學年度下學期開始推動基礎課程至少有一班是英語授課,讓不懂中文的國際生選修。

  目前我們積極招收國外姊妹校的學生在暑假期間來東海作研究、實習,把他們和國內的研究生、專題生一起做實驗,以提升同學的語言能力。同時我們也要把學生送出去。東海目前碰到最大的困難是,即使簽了姊妹校、雙聯學位,可是學生受限於英文能力,往往望而怯步。所以從105學年度開始,我們將跟國際處、英語中心配合,讓有意願參與交換或雙聯的學生聚集在一起上英文課,加強語言能力。

  無論學生是inbound進來或是outbound出去,英語授課是關鍵,為了鼓勵同仁用英語授課,理學院積極營造英語授課的環境,幫助院內教師準備和提昇這方面的能力,例如,成立「英語授課專業成長社群」,定期邀請學者專家講授如何以英語授課,舉辦座談會,提供同仁上台試教機會,共同討論改進之道等。

 

博士國際學位學程

  107學年度起我們將增設專門提供外籍生的國際學程-「生醫與材料博士國際學位學程」,由理學院各系願意全英語授課的老師開設跨系所的課程。

  基礎科學需要做研究,理學院雖只有4個系,但每年從科技部等單位拿到的研究經費約有4、5千萬元,表現相當優異。然而研究需要人力,事實上,東海碩士班報考人數逐年下滑,過去數千人報考碩士班,學校必須停課兩天讓出教室考試的盛況已難再現,沒有研究生就沒辦法做研究,就沒有論文發表,要向科技部等國家單位申請研究經費就會非常困難,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我們必須在動能縮減之前,補上新血,不能讓研究中斷,否則沒有研究生又失去科技部補助,理學院想要再爬起來,將是難上加難。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有貴儀中心,但儀器必須使用,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如果閒置不用,單單維護費用就是一筆支出,更是一種資源浪費。更重要的是,理學院的研究要有特色。過去十多年來院內都會談跨系所整合特色,但很難做到,這就是博士國際學位學程成立的重要性,設置的目的不是要賺取學生學費,而是用國際學生來補強理學院各系老師進行跨領域研究,輔以貴儀中心的頂尖儀器,產生優質論文,提昇研究能量。

 

走向世界才會自由

  系所整併是在所難免,要談理、工學院整併的話,攤開來看理學院的4個系,物理系和電機系、化學系和化材系有互補的效果,數學和統計、財金比較相關,但必須注意的是,這不是由下而上的問題,而是由上而下的問題,且要一步一步來。我的建議是,要有很強的leadership,校級組織一個專責研究委員會,先討論整併的利弊,例如目的是為解決現階段少子化的問題?抑或是為學校長期發展?再由主事者邀請各院系主管共同討論系。但從構思、討論到教育部核准,都將會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我曾經訪問物理系的早期系友,請教該如何讓東海回到過去的光榮時代?他說,沒有特效藥,但一個好的學校有三個必備條件,好的老師、好的學生和資金。過去東海的老師薪水是國立大學的三、四倍,學生是前2、3%的菁英,但這個時代已經不可能重現了,因此東海必須重建品牌。

  建立品牌就是為了讓別人看見東海。所以,院級的角色是積極與國外名校談合作,姊妹校或是雙聯學位。但不只是學生要具備國際移動力,也要鼓勵老師走出去,把研究成果送到國際上,讓大家知道東海,才有可能建立合作關係,才有機會吸引好的學生、好的師資到東海。因此必須募集資金,設置獎學金,以吸引優秀的國際生來就讀,優秀的師資願意來東海任教。

  其實,各大學面對的問題都一樣,東海最大的特色在哪裡?我覺得是放遠眼光,建立優勢的方向在「國際化」。如果2025年政府實踐承諾,完成台中國際機場擴建的工程建設,我們就擁有鄰近機場、高速公路、高鐵的地理優勢,這也將是東海邁向國際化的優勢。

  除了大環境的優勢之外,建立品牌絕非一朝一夕,也沒有特效藥,理學院一定要做研究,即使未來理、工學院可能會進行某種程度的整併,但理學院的老師一定要做研究,她的角色定位必須能夠國際化,要朝往國際學術殿堂的目標邁進。在臺灣,私立大學永遠是教育部轄下的一所「教育部」大學,因此東海只有走出去,迎向世界才會自由;只有建立國際聲望,佔有一席之地,才能擺脫固有框架的束縛,讓國際人士看見東海,才能招收國際學生、聘任國際師資。當然,短時間可能看不出顯著的效果,但前進的腳步一定要慢慢沉穩邁出,將目標放遠,走出東海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