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s 訪談記錄

江文德談永續經營

十二月 1 , 2016  

農學院江文德院長東海大學農學院院長

時間:2016年11月11日,10:00-12:00

地點:東海大學農學院院長室

整理:張運宗

 

 

具體發展的大方向

  農學院要能夠建立自我經營的供應鏈,未來3-5年要建構臺灣首屈一指的觀光休閒並能永續教育與經營的農學院。這個大方向可以將大學教育資源統整運用到銀髮族或各級學校校外教學,既可發揮農學院各系實務能力,並能展現農學院教學實作及研發的成果。

  此外,透過農牧場智慧化飼養的亮點及學生實習商店的經營,可開拓學校的經費來源,並結合目前牛乳品實習加工廠及校友會館的經營,朝往未來自給自足永續教學與經營。

 

智慧化農牧場

  中長程發展計畫在新校長上任後有著不同以往的改變,確實有top down的現象,至少上面先把各一級處室的方向訂出來,並且做了很多說明,雖然仍在focus中,但至少下達到院級的時候我們也能給予各系明確的要求,所以和上面的連接就會比較緊密一點。各系如果有特色要發展,雖不在一級主管擬定的action plan上,也可以加進來做。

  智慧化農牧場是農學院提出兼具教學觀光休閒的一大亮點,這正與中長程發展計畫智慧化校園相互連結。以東海很負盛名的品牌「東海牛乳」為例,在智慧化飼養中具備很重要的意義。無論是酪農戶,或是我們的農畜部每天早上4、5點要起來擠奶、餵食,忙到8、9點。試想現在有多少年輕人願意做?所以我們希望將這一段飼養的工作加以自動化和智慧化,並融入教學或未來研究規劃中。如果我們能引進國外已開發的自動擠奶、清洗、餵食系統,不僅未來清晨4、5點乳牛會自動被趕往擠奶、餵食及回籠,更重要的是能引發跨院的研發能力。資管、電機、物理等科系能共同參與開發部分的關鍵零組件,並能模擬開發適合臺灣現況需求的系統提供給酪農戶,這樣才有可能增加年輕人回流的意願。

  一座農牧場就能把農學院各系連結在一起。為了達到智慧化農牧場,我們第一步先統整農學院現有設施,也算是一種資產活化。譬如將實習農牧場的農畜部與每年盈餘約三千萬的牛乳實習加工廠,以及食品加工實習工廠連結;如果再加上紅土計畫的有機農場,未來這些設施都能統整規劃成為觀光教育的資源,運用於銀髮族運動健康、社區休閒、觀光旅遊及各級學校校外教學等。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引發許多構想,包括提供銀髮族一塊土地勞動耕作、配合科系課程規劃特色之旅,或是建構療癒型的馬場。

  智慧化主要先以飼養為主,包括乳牛、蛋雞和鹿。前提是一定要先期投資,智慧化農場初期3年所需建置經費約1億元。看似需求龐大,為什麼要智慧化?姑且不論鹿茸是高經濟的作物,至少乳牛的頭數可以增加,以目前有限的飼養空間,乳牛可以倍數成長。現在全臺灣乳源不夠,分到東海所剩無幾。如果乳源增加,收入就會增加。此外,如果我們成立一個3000羽的蛋雞智慧化示範場,每天只要收獲9成,一天就有2700顆蛋,而且是高價格的特色蛋品,每天都會有龐大的收入。

 

學生實習商店

  如果能夠配合休閒農牧場設立學生實習商店,結合「食品科學檢測中心」對商品的品質進行把關,嚴選院內學生教學實作、產學合作及技術移轉等產品加以商品化為主,就能建立具有特色的東海品牌商品。醞釀兩三年之後,更可進一步將全校學生的創意產品或各學院特色商品透過此平台進行商品化前消費者喜好的調查研究,進一步開發為「東海精品」。

  學生實習商店具備遠大的願景,可以在教育實習並配合教育部政策的基礎上,開展特定地點的佈店,也可以結合外部資源成立一家學校企業。不僅如此,更遠程的規劃將是結合校友會館的功能,籌設旅館、餐廳、展場或會議中心的設置。東海外圍有兩公里面臨臺灣大道是很好發揮的場域,IBA的角落位於校園邊陲,未來還可以藉由福林路直通工業區,就是一處值得善加活用的的場所。很可惜的是,各大學其實都在做資產活化的工作,但東海的動作一直很慢。

 

困難一:學校缺乏明確的獎勵辦法

  東海真的有很強的底蘊,每項跨領域研究都有很多老師願意投入,但卻長期深受制度打擊。在兼具教學、研究之外,我們有很多的概念,但並不是每個項目都要由學校經營。我認為學校就是一個教學的示範單位,無論商店或旅館等構想,規模都不能太大。所謂的示範,就是具備龐大的教學實習研究能量以支撐永續的利益。也就是說,學校起個頭,做出model,提供一個好的環境,更長遠的發展就是能出現衍生公司。最好的作法,應該是找對的人來經營管理,特別是經營一家公司,才具有永續的能力。我曾在一級主管會議報告中提出,無論最後的規劃是什麼,必須面臨到究竟是外面的廠商經營?抑或學校自行經營?這是不可避免的問題。

  不論是委外,或是自行經營,任何計畫的執行,無論大小,都需要師生的投入,特別是站在第一線帶領學生的老師,不但有升等壓力,在研究、教學之外,還要同時分擔初期建立,甚至後續的經營管理,但學校是否能提出相對的獎勵辦法?

  譬如說,學院經營的時候,盈餘回饋多少?將有多少資源?不可能學校全拿吧。牛乳實習加工廠正是最顯著的例證。當初農學院向銀行借貸還錢度過虧損的過程後,現在已經成為每年3千萬盈餘單位,但全部歸公,農學院一分未得。這會讓牛乳實習加工廠的發展受限,最簡單的道理就是無法編列未來發展的預算,以及設備維修的預算,雖然可以申請特簽,但不僅於理不合,更是曠日廢時,澆熄鬥志。顯見學校對於「永續」的觀念還不夠成熟。這只會打擊士氣,澆熄犧牲奉獻的熱情,如何永續?研發處現正研擬針對新創公司的獎勵辦法,但這遠遠不夠,對於許多長期努力的成果又該如何「永續」呢?

  其實這並不是很難解決的困難點,博雅書院能夠做得好,因為東海有深厚良好的底蘊支撐著明確的體制,老師願意投入自己的時間犧牲奉獻;也就是說,只要獎勵辦法等遊戲規則能明確制訂也就解決了。如果沒有好的遊戲規則,即使東海有很好的底蘊,也很難做到真正的永續。

 

困難二:董事會審查的不確定因素

  董事會往往一句話就能否決整個提案,而他們可能並未做到全盤瞭解。畢竟東海9大學院均有迫切需要的經費與空間,董事會在做決定之前真能充分瞭解每個計畫嗎?

  農學院智慧化休閒觀光農牧場後面所帶來的意義是什麼?第一是建立特色,第二是教學實習,第三是帶動跨領域研究,更重要的是永續經營。如果董事會全盤瞭解後還是決定不做,那也就算了,表示農學院的提案不如其他學院,但大多數情況是在缺乏專業的評估及不瞭解情況下,以比例原則的公平為由,不是全盤否決,就是各學院的經費各砍一些。不砍還好,砍了以後,必然做得四不像。一個picture是一個全景,砍了五分之二,剩下的五分之三也難成氣候呀。我們明白,一個計畫的審查很難評估孰是孰非,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如果缺乏專業背景的人來評估,各學院的提案很難得到充分完整的瞭解。其實董事會無論是專業分組,或是對外請教專業,應該都能得到較為妥當的評估,而不是假公平之名,任意地砍經費或均分,致使力量無法集中,遑論發揮最大效益。

  當然如果農學院的3-5年計畫無法付諸實施,我們仍會持續努力,但很難追上標竿學校。我們不敢說可以和國立的中興農資院相提並論,但至少目前提出的智慧化構想有著首屈一指的特色,能夠將農學院凝聚成為一個整體,並能結合中長程發展計畫,而且永續的未來性很大。

 

跨領域與leadership

  農學院目前輔導與協助苗栗縣西湖鄉公所及其鄉民執行農村再造的規劃,以及進行中的觀光休閒農牧場的建置,當他們和東海農學院談如何規劃的時候,勢必要找創藝學院合作,甚至關於種植的問題,我們也必須向外尋找專業合作,至於畜產、加工或餐旅才是東海農學院的強項;這就是典型的跨領域合作。但類似的合作是建立在老師之間的交情上面,並非學校整體計畫的支持。

  無論對計畫、對內服務、教學、研究,東海的跨領域都能做得很好,教育部的幾個跨領域計畫東海的成果都是名列前茅。但因為缺乏校級的整體規劃以及董事會的不確定因素,再好的計畫也難以持續。例如,在平均分配的原則下,GREEnS不可能6大計畫都有很好的進展,教育不能短視,這股好不容易凝聚的力量必須好好善用,而不是加以打擊。可以欣慰的是,老師私底下的凝聚力量仍在持續,但談及永續就難上加難。

  若缺乏leadership,東海發展的時間就會拉長,拉長拉久就散了。東海有著尊重各院系所發展的優良傳統,但最多只有收納不同意見的雅量,缺乏整合的力量。即使如此,當各院提出各自的遠大願景之後,如何收納?即使校方決定最終收納的結果,但決定權在董事會上,董事會能否以專業的角度評斷?即使董事會通過了,是不是校長一換人,整體計畫就嘎然而止?

  東海不能把力量分散,分散就失去了力量,而應該以3年為一期,階段性投注在一個明確的目標上面,向上一拉,各層面就容易起來了。

  院也一樣,面對各系的發展如何收納?甚至整合?很難。我的方法是先整理出農學院幾個正在發展的常規作業,配合學校的中長程發展計畫,擬定幾個明確的方向,然後和各系溝通,進行整合。兼具觀光休閒並能永續經營的大方向,以及智慧化、實習商店等計畫的提出,就是建置在常規作業的基礎上。由於是在常規作業的基礎上發展,老師的配合度也就提高了。

 

永續經營與特色商品

  目前各大學的技職化或發展校企的現象是教育部的政策所引導,並非各校或學院所能主導。農學院所提出的智慧化觀光休閒農牧場,基本上是集合原本就有的實習農牧場和食品加工實習工廠的教、學和實作,所以學生要投入很多的學習。此外,智慧化會引發很多的研究,包括跨學院的合作,例如資工系就很積極,因為關鍵零組件的sensor、大數據、機台能成為理工學院很重要的研究。所以,我們是在教學研究的基礎上,配合教育部政策來談永續。

  永續經營是不得已的發展,未來可能各學院都要自籌財源,必須要及早準備,即使不以營利為目的,至少要能做到自給自足的收支平衡。這當中「特色」商品就非常重要。所謂的「特色」是把東海相關研究或專利產品運用在商品之中,這是一段經由實習農牧場或實習商店帶動研發、技轉或合作開發的產品能夠加以活化的過程。

  我們理解活化研究或技轉成果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希望以農學院作出發點。農學院作為永續教育、永續經營的起點有其特殊性,因為本院的許多研究實用性較高,很多研究是可以量產化、商品化;單單我個人目前就有4到5個與專利或技轉有關的特色商品。以畜產生科系為例,因為實施教育部生技產業創新創業的計畫,運用研發專利已經成立了一家艾博生技抗體公司;食品科學系也扶植了一家專賣保健/健康食品的詠健生醫公司,這些因東海的研究或技術而輔導生產的商品,全部都可以成為特色商品。

  再舉一個例子,創藝學院有很多的新型設計專利,但缺乏推廣與展售的場域,時間一久就會在市場上消失,而實習商店可提供此場域。試想,一杯咖啡上面的拉花很不容易,如果不會拉花的人也能在咖啡上面呈現完美的教堂拉花,這是很有特色的東海拉花片專利,先將教堂拉花做起來,消費者要用時放在剛沖好的咖啡上即可。

  以東海目前學院凝聚的特色,其實不必太多,只要集中力量在4、5個特色上面就已經很多了。一定大有可為。

 

外部資源與社會貢獻

  即使我們談特色商品,不可能所有東西都一手包辦,只能做出一個model,例如冰淇淋的配方中有東海的專利原料,而整體配方完成後量產的部分必須向外尋求合作。從示範到衍生公司都必須尋求外界資源的支持,我們談的特色商品,量產如果沒有外部資源,其實是不可能做到。例如,智慧化就是工業4.0的概念,或許東海過去這方面著力不多,但我們現在可以借力使力,引用外界最前端的成果,創造東海的特色。

  做一個假設,如果校方資源遲遲無法到位的話,實習商店或特色商店仍是我們要走的路,因為實習商店會誘發許多研究、技轉、特色及跨域合作。最壞的狀況就是尋求認同教學研究為教育優先的校友們集資投入。

  無論校方資源能否到位,目前由餐旅系負責的招待所也是一個活化資產很好的場域。這裡可安排吃住,又能夠作為介紹東海歷史、推廣東海特色、連結學院的中心。例如馬來西亞有位學長長期推薦馬來西亞學生來東海就讀,他曾建議成立一個可行銷東海的旅遊接待服務團,規模不必太大,可協助安排馬來西亞學生的家長或農業專長的民眾,參訪東海及國內農業相關生技公司,這就能活化招待所的功能,而且不需佔用學校資源。所以在沒資源的情況下,仍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而從這個角度來看,更凸顯了外部資源的重要性。總之,資產活化一定要做,外部資源的合作一定要做,否則後面的計畫更難開展。

  我們談外部資源必須注意,當中具備了相當程度的社會貢獻的意義。以紅土計畫為例,目前雖然只是一個勞作教育實踐場域,規模很小,但這是一個model,要學習如何放大,例如協助小農推廣其特色農產品,參與一定的社會貢獻。農學院也配合台中市政府食安青年軍的計畫輔導餐飲業提升衛生安全,未來也能協助小農進行農藥、重金屬殘留或水源檢驗。雖然我們只佔一小部分,但能夠呈現特色,做出社會貢獻。

 

解決社會或全球問題的責任

  大學必須肩負解決社會或全球問題的責任,21世紀人類面對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糧食危機,許多團隊研究認為應該針對種源保存的問題全面努力。現在的食品許多是由基改的作物而來,所以只要此作物有一個新的感染疾病出現,因為缺乏多樣性,就容易導致此作物全面的毀滅。臺灣現在也有針對動植物種源培育的單位,但東海這方面的研究較弱。可能只有畜產系從源頭到加工都有長期的研究,尚有可能承擔部分種源培育的責任。糧食的問題還沒有辦法深入研究如何解決,因為除了畜產系之外,東海農學院主要是走後端的加工與服務。但透過跨領域合作我們已經具備輔導觀光休閒農牧場的建置能力。

  環保也是一個重大問題,雖然臺灣在這方面的努力還無法和學校教育作結合,但我們也開始在做。例如餐廳的廚餘問題、農場廢棄物的問題、農產加工的副產物的問題。過去修剪後產生大量的芭樂葉都是經曝曬後燒掉,燃燒過程會造成空氣污染,但我們現在可以收集芭樂葉,利用東海的專利萃取技術,開發出對健康有益的成分再加以利用,不但降低農業副產物對環境的衝擊,善用副產物也可提升農民的收益。我們也針對有機農業的政策進行研究,以台中市為起點,如何創造有機農業的產品價值,或者連接中小學的營養午餐作為有效通路等問題,這對城市農業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助益。

  以食科系為例,每當社會出現重大問題時,我們就會把相關的課程模組統整起來並加以強化。如食安是目前社會的重大問題,所以食安相關的課程模組就會被統整出來,從教育面強化學生學習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的相關課題,讓學生瞭解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溝通的重要性。類似的努力,我們都會持續進行。

 

教育的可能性

  我是東海27屆食品科學系,畢業後班上只有十分之一留在本業,大多數同學都跨域發展,而且表現良好;這正說明東海校園的氛圍對學子的影響非常大。雖然教育部強調要學有所用,但大學教育應該是通才,技職教育才是專業,過度強調專業反而侷限了大學的發展,導致大學技職化、技職大學化的偏差現象。畢業就是就業並沒有錯,但不應該導向專業,這只會侷限一個人發展的可能性。

  農學院三個系都有很清楚的課程分流,畢業後想做研究的就選修專題研究,想直接就業的就選修企業橋接實習,這兩個分流的合流就能配合研發處提出的Capstone課程規劃。Capstone很重要的概念是統合所有的學習進行驗收,例如我們有一個創新實作課程,分組競賽,必須運用所學完成從產品的規劃含成本概念、加工、品質安全到包裝、行銷的全部過程,都在競賽的內涵中。

  大一剛進東海,並不瞭解食科系要做什麼,所以我們設計一個情境教學的課程,給定一個主題,讓學生主動去了解要完成這個主題所需的知識與課程之間的關聯性,以掌握系上設計的課程地圖,而能對食科系有較完整的理解。未來大四下學期我們會排開所有的必修課程,讓學生可以參與企業橋接實習等同就業,也可以專攻研究。即使如此,大部分的學生還是可能不清楚自己的發展方向,但這是東海教育的特質,也是跨領域的良好底蘊,只是需要時間,當他們想清楚自己的目標之後,就會比別的學校具備更大的包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