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tegic Review 自我評鑑

東海自我評鑑介紹

九月 12 , 2015  

1958年底,鑑於聯董會捐款日益困難,東海董事會提出在台募款之議,但議而未行。三年後,經吳德耀校長數次疾呼,1962年底,東海發起募捐運動。

1963年董事會執行委員會為了解東海創校十年的成效,於2月9日決議,希望聯董會進行創校10年評估,作為未來發展的參考。次年2月聯董會邀請梁小初博士、湯淺八郎博士、谷樂士博士、芳衛廉博士組成高等教育考察團,進行為期兩週的訪問調查,並於11月提出一份《東海大學調查報告書》(Report of a Survey of Tunghai University, 1964),內容涵括學生、教員、行政、課程、研究所課程、宗教生活、設備、擴充程度、財源、董事會等10項。

在〈結論〉中,首揭東海能大部分實現建校時的理想,而東海的成長另一個極有意義的特色是創造性(creative quality)。東海既不模仿其它的大學-甚至中國過去教會大學的傳統精神,也不僵化地符合公立大學的型態。令人感到激賞的另一點是,像東海這項的教育實驗已經好久沒有行之於中國的教育界了。若沒有這種另闢新路的意願,東海可能只是一所毫不吸引人祇知因襲的大學。

於此同時,10月,吳德耀校長特於《校長報告書》中附錄〈東海大學之使命〉,省思東海十年的的發展。包括,第一、信仰出自天賦之權利,即提供一種精神與道德力量,以支持最嚴正之教育理想;第二、革新並試驗某種教育觀念與理想;第三、教育啟導,即寧安於辦成一所優良大學,而雅不願辦成一所劣等大學;第四、藉所授課程以應台灣與中國特殊之需;第五、協助訓練未來教會領袖與教會同工。

《東海大學調查報告書》引發東海教師議論,並曾兩度集會研討。普遍認為評價未能完全符合客觀事實及同仁期望,但董事會及部分教師則認為,不必計較於細節,應從大處著眼,進行建設性的處理,以謀東海的發展。緊接著,1966-1972年間,財政壓力引發東海尋求新發展的轉型關鍵時期,教授會發揮了主導的力量,積極謀畫東海未來的發展方向。

《東海大學校史-民國四十四年至六十九年》。

 


 

‧ 什麼是東海?

半世紀前的評鑑是「小型」而「理想」的東海之總結,也是東海日後擴大發展的前瞻觀察。近二十年來,伴隨大環境的變遷,東海面對的危機,相較於半世紀前的擴大轉型,實有過之而無不及。從另一個更大的角度來看,經歷一甲子,無論是東海,或是台灣,乃至整個亞洲、世界的趨勢都出現極為巨大的變化,東海如何因應?當「變化」成為現在與未來的唯一特徵時,東海如何因應?這個問題不僅是檢視東海的現有狀況,或是發展計畫,更是檢視東海精神與東海的關係,也就是說,東海如何成為「東海」?「東海」的下一步是什麼?

 

‧ 必要性

我們相信,東海需要凝結更大的共識以重新、創新東海的價值、精神,由此基點、主軸打造一個具涵東海特色的東海。如何凝聚?如何走?前車可鑒,東海有進行一次自我評鑑的必要性,一份能夠凝聚共識,重建東海價值,進而帶動討論東海該如何走的自我評鑑。

 

‧ 難度

自我評鑑必須面對一個問題,半世紀前東海自我評鑑的成果能否完成「建設性的處理」?有待討論。然發始於校方對自我評鑑的需求,乃能與董事會、聯董會達成共識,卻是值得稱道。今日,欲待校方、董事會達成共識,似乎曠日廢時;然而,倘若缺乏學校領導層的支持,自我評鑑的推展有其難度。

 

‧ 歷史之弓評鑑1
東海的精神、東海的因應、東海人;立足現在、檢視過去、面對未來,這是存於歷史進程的發展。歷史宛若一把弓箭,空間是弓、時間是弦,向後拉是過去,往前射是未來;人的作為是箭,人之作為取決於弓弦拉力時蓄積的能量,拉的多深就射的多遠。同理,人的前進,抑或拉弓的力度,取決於標的之存在;否則易流於驚弓亂鳥、無的放矢。(圖1)

東海需要設計一個能夠突破困難而有效實踐的評鑑。瞄準、拉弓、射箭,或許適度地揭示評鑑的內涵與操作。評鑑的目的不僅是對過去六十年的檢視,也不僅是對當前現象的檢討,而是必須設定一個可以實踐的目標,以「問題」導向,因評估而凝聚六十年發展的能量,因尋找而確定前進的方向。

所謂的「目標」,在時間的向度上屬於「未來」,既然是弓箭所射標的,就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理想,而是能力可及且必須達成的目標;同理,這是隨著拉弓能量的強度可以調整的目標。

凝聚能量的具體實踐在於「問題」的設計,不是對黃金古代的追憶,也不該只是現狀批判,而必須能對切實可行之目標進行有利的趨勢分析,並能在此過程中探尋東海的精神、價值。

 

‧ 評鑑的方向評鑑2

在「必要」與「難度」的交叉思考下,基本上,有三個向度值得考量。一是以東海精神為基點;二是東海面對變化的因應之道;三是應將對象回歸到「東海人」上面,「人」才是教育的本質與目的。(圖2)

 

‧ 評鑑ing

當我們在討論東海精神已經流失時,意謂著過去與現在有著不同的變化,在因應變化的過程中,究竟是重建過去的精神?抑或創造一個現代的價值?在這兩端的拉扯間,東海面對變化時的發展方向似乎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因此,我們面對兩個問題,在變化的年代裡,東海精神、核心價值是什麼?東海該朝往那個方向發展?這兩個問題構築了東海自我評鑑的價值、意義與目的;有趣的是,當「尋找」(searching for) 作為一個關鍵的動詞時,似乎也透露一個方向,這份評鑑不僅是「坐而言」之「言」,更該是「起而行」之「行」;未必是東海當前狀況的總結,應該可以是加上ing的動詞,是個進行式。

 

‧ 提問評鑑3

因為「尋找」,所以充滿疑問。我們不妨將「問題」合理化,成為評鑑的架構,而非僅止於分門別類的既定範疇;當然,「問題」的產生未必脫離範疇。(圖3)合理化,意謂著不是任性發言,而是必須在尋找東海精神與方向的基調上,擬具建設意義的問題;合理化同時意謂著,問題付諸討論而能凝聚最大共識的具體內容。為求最大共識,而非僅止於擺龍門陣、砍大山,合理化也意謂著,「問題」須經結構化設計,同時這也是規劃評鑑項目的基準。(圖4)

 

‧對象與討論

評鑑4如果缺乏校方支持,可能會面臨對象(人、資料等)整合的問題,以「問題」作為評鑑架構,能夠彈性選擇對象,例如,個人透過交往、網路,隨時就問題而討論;運用東海組織(教師會、校友會、系所教師、學生會、DDS等等)的各種集會,共同討論;架設網站、FB,開放公共論壇。也就是說,可以隨時隨地形成資料(data)、整合共識、分析趨勢。

‧ 成果

成果的意義在於,必須付諸公共討論的具體實踐內容,意即透過討論尋找面對問題的因應之道。在「問題」→「討論」→「共識」反覆的吐納過程中,可以出現兩個成果,一是探究並凝聚出符合時代意義與未來發展的東海精神;二是作為評鑑委員的材料(material),並建立符合共識的評鑑項目,以做出具備建設性的評鑑成果;評鑑成果仍須付諸公共討論。(圖4)

‧ 進度

1.擬具問題 → 2.討論 → 3.評鑑項目 → 4.評鑑委員 → 5.評鑑 → 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