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Share with You 與您共享

陸科技新創 面臨準國有化

十月 1 , 2018  

【編譯╱ 趙榮琳】

 

  中國政府對科技業的廣泛支持,始終是美、中貿易談判的重大障礙之一。美國政府如果認為能藉由施壓而使中國改變這項政策,顯然是對情勢認識不清,因為中國不但不會減少對科技業的支持,反而已經接近科技業國有化的邊緣。

 

  中國科技業的發展勢頭似乎莫之能禦。未上市科技公司及新創企業的資本投資從2012年的140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200億美元。2017年中國有34家新創公司的市值超過10億美元,家數僅次於美國,營業範圍從醫療照顧到共享自行車等;業者一方面從國外引進構想再加以改良,同時也進行土生土長的創新活動。

 

  不僅新創企業如此,諸如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合稱BAT)等老牌大型科技公司也強勁成長。騰訊用戶已接近10億,上季淨利幾乎倍增,達33億美元;網購業霸主阿里巴巴,也預期今年獲利將成長55%。投資人雖然擔心中國企業負債龐大,但對科技卻狂熱到昏頭。

 

  乍看之下,科技業快速成長是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的結果。中國一直努力爭取在世界貿易組織(WTO)中能夠被認定為「市場經濟」,同時在國內推動「供給面改革」;總書記習近平在去年中共「19大」會議上,更保證將「支持私有企業成長」。

 

  但若深入觀察,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例如中共已經在許多科技公司內部成立黨委,檢驗公司的日常運作情況,以及發展方向是否遵循國家目標。主管機關正在討論政府是否要持有大型科技公司的1%股權,包括阿里巴巴及騰訊,或取得一席董事。政府並鼓勵科技公司投資國有企業,以提升國企的生產力。這些作法的共同特點,都在於強化政府對科技業的控制。

 

  這套「準國有化」的作法也同樣適用於新創企業。最近一項報告發現,中國60%的「獨角獸」企業都是由BAT直接或間接投資。中國的創投資金(VC)產業事實上是由國家主導,政府擁有的創投資金公司超過1,000家,掌控的資金總額超過7,500億美元。

 

  正因如此,美國政府最近提出的500億美元懲罰性關稅清單中,有70%的項目都與「2025中國製造」計畫所支持的十大高科技產業有關,包括機器人與生物科技產業。如果北京堅持保護這些產業,中美雙方在進行貿易協商時將難有進展。

 

  中國這套策略更令人擔心之處,在於科技產業擴大國有化之後,反而可能傷害到中國營運動能最強的企業。

 

  政府如果對科技業提供太多的支持,例如低利貸款及就業補貼等,反而可能使科技業轉向一些非生產性的「尋利(rent-seeker)」活動,一味追尋壟斷利潤,而不事創新。

 

【2018-05-19/經濟日報/S03版/趨勢觀測站】

 

本文經聯合知識庫授權轉載: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0868/315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