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Share with You 與您共享

P2P

八月 1 , 2019  

  七月四號當天從珠海經澳門返台,一下飛機打開手機就收到一連串微信,報的都是同一條消息: 就是網信也爆雷*註一 了。 由於往來多家銀行都知道我和網信交易甚密,也都第一時間將這條驚聞傳來給我。

 

  自從互聯網 (Internet) 問世以來,就有許多X2X的名詞出現。 基本上是對於網上商業模式的一種簡單描述。 例如大家比較熟悉的B2C (B to C) 指的是商家 (Business) 面對消費者 (Consumer); 亞馬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P2P原義是Person to Person,是指個人對個人直接交易的平台,在這裡特別指網路上的借貸,或稱網貸。

 

  中國大陸過去十年來網路上新創企業異常蓬勃,網上借貸平台也如春筍冒起,商業模式很容易了解: 就是經由平台讓借貸雙方相遇而成交~完成借貸。 平台扮演仲介角色,並提供所需的技術支持和付款管道。 由於不經過銀行,減免了許多交易費用和時間,借方降低成本,貸方收取更高利息,所以一下子便流行起來; 野蠻成長是大陸用語,可用來形容這行業的突然蹦起。 但問題也來了。 由於資格要求不嚴,加上借貸容易,這類平台也引來許多詐騙者,甚至平台公司自己也淪落於龐氏騙局 — 用假借款真吸金。 於是全國雷聲四起,也引來當局的警覺和嚴改。

 

  模範生也出了問題,那P2P的前景在哪裡? 網信是中國大陸一家從事網貸的金融平台,全名叫網信普惠,顧名思義是以中小企業和個人為主的網上借貸為業,也就是典型的普惠 (大眾化) 金融。 網信是行業的龍頭之一,截至目前交易筆數達556萬筆; 交易金額累計達1651.9億元 (RMB),是國家重點扶持的P2P樣板。 去年中國有超過一千家的網貸公司爆雷 (資金斷鏈而違約),但網信相安無事,業務不減反增,使人對它信心倍增。 今年又在美國NASDAQ買了一家上市公司借殼掛牌,前途似錦。 但到底發生什麼事? 據說是放貸業務出了問題,資金短缺62億人民幣,導致所有支付全部中止。

 

  從網信的案例可以歸納出中國P2P行業的幾個迷思:

 

  1. 因為分散,所以安全~

 

  大家相信P2P以個人和小微企業為服務對象,服務人數眾多所以風險分散。 但實際的情況是網貸公司為了業績紛紛往中大型企業靠攏,造成風險大增、集中。

 

  網信甚至於把業務根據服務對象,分成兩塊; 一塊就是服務小額貸款的普惠 (5萬人民幣以下),另一塊叫尊享,以中大型企業為對象。

 

  1. 金融科技 (Fintech) 的進步可以快速有效地判斷借款人的信用度~

 

  事實證明網信的科技*註二只做到快速交易契合,但對於單筆信用判斷沒有幫助,無法做到真正確實的盡職調查 (due diligence),以致於借方容易造假行騙。 究其原因是缺乏借款人的歷史信用數據,縱有AI也無法作判斷~ 除非是擁有大數據的阿里巴巴*註三

 

  1. 第三方保障可以讓貸方有所保障~

 

  以網信為例,所謂的第三方 (指另外一家擔保公司) 沒有真正的財力可以擔負大規模或巨額違約。 更為甚者,這第三方保證還是其所屬集團 (先鋒) 內的姐妹公司。 妹妹替姐姐保證,可靠嗎?

 

  1. 剛性兌付~

 

  指的是平台公司對於投資者100%的還款保證,背後隱喻的是一對一的借貸對接結構。

 

  此點是P2P對外一再宣傳的優勢。 但事實上監管機構很難深入每日數萬筆的交易其還貸是否真的一對一? 平台公司以所謂資金池的作法是拿新還舊,遮蓋不良回款缺口,破壞了剛性兌付的基礎!

 

 

  綜觀以上,P2P的實驗到目前為止是個失敗; 它利用科技提供了網上交易的便捷,但仍無法解決信用的問題; 畢竟借款人的還款能力還是任何交易的基礎。 誘人的高利和上述的迷思造成成千上萬的出借人*註四 血本無歸!

 

  網信的失足 (misstep),是忘了自己的使命是服務微小企業和個人 (這些被銀行摒棄的),而跨入中大型企業的借貸~對匯源果汁的億級貸款就是一例。 定位上P2P是要彌補 (supplement) 銀行的不足,而非取代銀行。 網貸公司沒有足夠的資本能擔當 / 承受大型虧損,也沒有資源 / 企業文化做好借貸前的due diligence (盡職調查)。 這一點希望監管單位能夠比照銀行業,迅速作出嚴格有力的規範。

 

  好一個慘痛的教訓!

 

 

鄭清和,07-11-19’

 

 

註一: 爆雷指的是投資人踩到不良貸款的雷區,而無以收回本金和利息。

 

註二: 網信以金融科技的領先者自居。 北京網信大樓裡上班的總人數中有六成皆為工程師。

 

註三: 阿里巴巴以有著全國網民大量的交易數據,可以藉之評斷每一個借款人的信用程度而決定是否核准期借款申請。

 

註四: 以網信為例,慘遭套牢的出資人就達十五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