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s 訪談記錄

種子屋——溝通的工具

七月 1 , 2021  

受訪者:曾瑋(建築系主任)

時間:2021年6月18日 上午11:00-12:00

地點:DDS THU AI中心

整理:張運宗

 

【編按】「種子屋」是校級計畫智慧建築的亮點,是一個建築有機體的實驗與實踐場域,以開放的智能模組持續進行提高適應性的空間演化,藉由「可拆解」、「可移動」的特質,對外巡迴具體展示東海智慧建築的成果。 更重要的是,「種子屋」建構的過程將是「教育轉化」的典範。 

 

 

  長久以來關於「東海」的論述過於固定,但大家都說不清楚,「空間」的論述相對簡單,就是幾個定位點的發揮(諸如教堂、文理大道等等),但隨之展現且連接一貫的教育「精神」呢?所謂的教育「典範」又是什麼?除了理論研究之外,具體的實踐是什麼?面對時代的遽變,只要出現改變就是「破壞體制」嗎?那麼「體制」與時代進程的關係何在?面對諸如此類的種種問題,我們是否能夠實際的、具體的說清楚?講明白?

 

  說清楚,講明白,是不同領域、意見之間溝通的必要條件。 

 

  種子屋,兩個重要的產出,一是對外的「展示」,*註 一是對內的「溝通」。 

 

 

「教育轉化」的啟動

 

  「智慧建築」被賦予的任務是「定義未來的建築」,這完全契合東海的「開創精神」,其結合濃厚的「人文思考」、「藝術創作」,讓東海建築一直在臺灣高等教育中保有領導地位。 但,「定義」,絕不是兀然出現,也不只是理論研究,「定義」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符合時代脈動的,甚至領導時代潮流的具體實踐。 

 

  建築系研究所原有A、B、C(甲、乙、丙)3組。 A組「城鄉規劃與研究組」以「研究探討都市與建築規範涵構為主要方向」,B組「學士後建築碩士組」則為「其他領域畢業,想再進修自身建築設計能力以及創意」者的專業學程,C組「進階建築設計組」於2000年設立,「主要以實驗性建築的策略與模型設計來回應當今變動中的世界經濟體、文化以及空間涵構」。 隨著校級計畫「智慧建築」的開展,在「教育轉化」的主軸上,一年多下來,方向逐漸明確,當「智慧建築實驗班」的構想提出後,在研究所中新設立一個由邱浩修主持的D組也就應運而生,聚焦方向即以數位、AI的技術研究新的材料、新的設計等等。 

 

  透過持續累積的學術研究,新材料、新技術將會不斷出現,在這過程中,我們相信將會產生「東海建築」的品牌效應。 建築系如果有機會成為一個「品牌」,「品牌」的形塑是持續累積的過程,大學部是維繫建築系優良傳統的根柢,必然要被維持,完成一個真正的「智能種子屋」也不是低年級一蹴可及,所以,我們在大學部一至三年級必修數位技術的課程,而從四、五年級增設一個數位組(D組),一直到研究所,且橋接到C、B組。 

 

  從具體、實踐的面向來看,融入數位、AI技術、新科技,C、D組的本質相當接近,只是C組比較在談建築未來學,D組則是在當代中統整新的材料、技術探索可能性;那麼,從新材料、新設計來看,「材料」對於建築很重要,沒有材料的革新就沒有形式上的改變;木材研究3年,或許可以研究玻璃、水泥,這是一個可以累積的進程。 邱國維(C組)在仿生學領域的成就備受國際矚目;近來積極和「火星任務」合作,若說他的建築學是在探索「未知」的環境,邱浩修就是探究「已知」。 也就是說,除了D組之外,C組也是可以互相溝通,合作發展的組別,兩者共構一個大的概念:「建築的未來」。 

 

 

解決產業真正的問題

 

  除了現在如火如荼展開的校級計畫「智能種子屋」之外,邱浩修也預計以新材料、新技術建構一個小的種子屋;今年暑假我在大四的學生已經規劃要用新材料蓋兩個小涼亭,雖然因為疫情加劇,計畫或許生變,但方向是不變的;再加上B組每年都會到外面蓋房子,例如到原住民部落蓋獵人小屋等等,「種子屋」不只是一個計畫的單一產出,而是一個持續累積的過程。 

 

  在「數位」的主軸上, B、C組的學生將不再隨機地尋找基地,而是在學期中就與D組共同規劃一個在暑假中能夠完成的「種子屋」。 藉由一代一代的「種子屋」,不停的探索、研發、實作,累積許許多多的故事,我們就有機會打出東海建築的「品牌」,有機會比產業走得更前面,因為產業是在實務面打仗,如果我們走在它前面,產業自然就會來找我們。 

 

  因為種子屋是持續發展的進行式,所以我門能真正看到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 這才能真正打動業界,因為業界沒有研發能力,即使知道問題也不能解決,而東海有一個「種子屋」呈現他們的問題,且正在解決他們的問題。 

 

  舉個例子,我們正在研究木頭,業界裡面所有的CLT(Cross Laminated Timber,多層次實木結構積材工法)因為沒有很好的五金件,且本土產業沒有能力做相關的開發,結果都只能向日本訂製;單單貨運的費用可能就大於開發費用。 透過種子屋,先用土法煉鋼讓大家看見,然後或許請教工工系是否有更加、更簡捷的方法解決問題,甚至進而產生專利,朝往真正的產業升級邁進。 

 

 

跨域的起點:溝通

 

  或許目前外界對於「種子屋」好似霧裡看花,我們也正在學習不同專業領域互相溝通的語言,所以,或許耐住性子,等「種子屋」完工後,不同的領域,智慧製造、智慧醫療、智慧生態,才能具體的看見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 所以,種子屋不僅是一個「被看到」的「展示空間」,更絕對不是一個「樣品屋」,它是一個「溝通工具」。 不同領域的人操作不同的語言,種子屋正是建構彼此相互溝通的語言的工具,也才能出現真正的「跨域」。 

 

  目前的「跨域」其實是操作著「近似的」語言,因此較難進行截然不同的領域的跨域,但種子屋讓我們更有機會跨到真正不同的領域,音樂、醫療、化工、工工、企管等等。 例如,防腐的問題,年久耗損的問題,或許化工能一起持續地共同探討。 從這個角度,我們不介意種子屋使用兩三年後開始出現損壞的現象;只有問題出現才能達到真正的溝通 

 

  再舉幾個例子,除了上述工工系研發五金件之外,還有隔音的問題,必須找化工,他們才真正懂得隔音棉、隔音係數等等。 材料之外,建築過程中產生大量的耗料,對環境造成不小的污染,運用AI工具可以精準控制耗料,同時和環工系合作,探討如何友善環境等等。 在這幾個例子中,無論是研究,或實用,對建築系或工工系、化工系、環工系都能出現實質的成效,這才是真正的跨域;

 

  「智慧建築」的「智慧」不僅是computation的問題,更是在「傳統」跨到「未來」的過程中,解決「當代」的問題。 在這過程中,「種子屋」,是用大家聽得懂的語言,建構一種如何從策略、方法到行動之間的模式,新材料、新技術,乃至新思維不斷產出,對傳統的致敬、學習也必然同步在發生、積累。 

 

  種子屋,將是故事開始訴說的起點……

 

 

 

註:關於「智慧建築」的主要構想方向,以及「種子屋」的「智能模組」,參見〈校級計畫的關鍵目標–智慧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