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s 訪談記錄

知其不可而為之—名譽博士鄭清和積極回饋母校

十二月 1 , 2021  

  【引言】自1990年大智慧科技大樓倡議興建,鄭清和率先捐款始,近30年,東海每個改革的階段都有鄭清和的身影,包括TEFA、第二教學區、博雅書院,當東海面臨高等教育激烈競爭之際,鄭清和感於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毅然成立「大渡山學會」(DDS),合「智庫」(Think-Tank)與「看守者」(Watchdog)於一身,號召東海人出力、出心、捐款、建言,For a Better Tunghai。 經過數年發展,DDS與東海簽訂「AI合作框架協議」,全力推動AI計畫,寫下校友與校方合作的新頁,更是對東海能夠與時俱進的期許與實踐。 

 

  2021年鄭清和獲頒東海大學工學院榮譽博士,推薦總結如校歌所言:

 

「勞心更勞力,專業復宏通」,弘毅任重,事業大成、捐資助校、投注心力,創校以來,罕有合集一身者,鄭清和堪為典範,其卓越貢獻更為東海「挹重溟之巨浪」,乃能「培萬里之長風」。 

 

 

原文載於《東海校訊》第258期,並經受訪者修飾。

 

 


 

  鄭校友於2021年榮獲東海大學名譽博士,本期專訪將透過他的求學、求職至創業的歷程,帶領讀者了解其如何憑藉著獨特的信念,選擇與他人不同的道路而有不同的發展,開創出卓越的成果。 但他也一再強調,唯有真才實學才能於職場、商場勝出,以此勉勵在校學弟妹們。 

 

 

提早知道自己要什麼

 

  鄭清和認為影響自己最大的就是「提早知道自己要什麼」。 當初念的是化工,但早已決定不進工廠 (與個性有關),所以在大四那年並沒有和同班同學一樣準備留學國外。 「但我化工本科還是念得很好」鄭清和如是說。 

 

  1971年夏天,鄭清和甫從金門退伍,剛好碰到外貿協會對外招收市場推廣幹部12位,分佈於12個科系的人才,例如電機、紡織、國貿及化工等。 當時貿協是政府剛設立的對外貿易推廣單位,薪資高和前程好自不在話下。 以化工系為例,幾乎是全台應屆畢業生一半以上都去應徵,但只錄取1名。 筆試通過後,還要考英文術科聽寫與會話;術科不及格可能就被刷掉。 令人驚訝的是放榜時,鄭清和被錄取了,而且是滿分,聽、講都滿分。 這個一百分在貿協引起了一陣騷動,因為當時這是貿協前後去英語中心考試者中唯一一個滿分者。 突出的表現,頓時讓貿協同事們對私校的東海刮目相看。 

 

  然而,正式上班三個月後,鄭清和提出辭呈。 當時的處長很驚訝地問他,為何放棄人家擠破頭都進不來的工作? 而且才來一下就要走呢? 當時的鄭清和發覺自己並不適合做一個朝九晚五的公務員,又碰上師大附中同窗溫世仁要和台大電機班上的林百里成立一家電子公司,做小型計算機 (calculator),需要一位負責行銷與外貿的經理人員。 他回憶溫世仁找其合作時,三愛電子才成立,辦公桌都沒有;之所以願意放棄一個高薪又安穩的工作,跑去一家小小公司,是因為他相信以IC(積體電路)為基礎的電子業必大有可為!三年後,他和溫世仁、葉國一離開三愛,成立了英業達;而李詩欽也在後來加入。 再次強調,影響一個人一生的重要因素,就是及早知道自己要什麼。 「當初我如果和許多東海同學一樣畢業就往美國跑,我將已經錯過了台灣經濟最蓬勃發展的七十年代!」

 

 

知其不可而為之:成立大渡山學會

 

  身為一個東海人看到過去二十年來學校的排名變化,都會心急。 鄭清和及楊明哲(十五屆生物系)當時離開TEFA文教基金會後心情都很沉重。 兩人都曾替基金會盡了很大的心力。 鄭是最大的捐款人,楊是秘書,深知僅捐錢給學校效果會不彰(錢是會花盡),應該有一個機構在捐錢之餘還能督促和引導學校做改變。 當時眼中的學校就像在海上失去動力的大船,沒有方向與目標。 於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於2015年成立了大渡山學會,定位為東海的智庫 (Think-tank) 和守門犬 (Watchdog)。 抱著愚公移山的精神,建了網站(www.tunghaiwatch.org),每個月初發表社論和有其他報導,希望喚醒東海人的關心。 此外,也捐大錢資助學校各類活動(包含「捐助各系所」);最重要的提出AI計畫,引領學校搶搭這波AI熱潮。 

 

 

博雅教育與AI計畫

 

  和早期東海人一樣,深信東海之所以成為東海 (有別於他校)是因為當時有全校住宿和通識教育,這也是後來博雅書院所要重建和彰顯的。 博雅在人格培養上有其不可替代之處;大學教育所專注的3C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critical thinking) 正是博雅所要追求的。 大學之所以和一般職訓機構最大的不同,乃因追求所謂全人教育;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培養學生溝通、合作和獨立思考能力。 鄭清和認為博雅書院是個非常難得的學程,並強烈推薦學弟妹們積極參與!

 

  AI計畫裡主要有三件事要去追求,就是教學翻轉、產業+和TPR。 「過去兩年來我們在這三個領域努力耕耘,雖已開花但尚未結果。 往後我們也一樣會在這三塊田地繼續深耕,深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

 

 

唯有真才實學,便不怕競爭

 

  想要成功(跑在眾人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把馬步蹲好。 一個人的成就會像放風箏一樣,先拉著風箏努力往前跑,之後等它升上天,就變得很容易─只要持續拉著線就可以了。 創業如此,其他事也一樣。 鄭清和也以考上貿協為例,如果不是在學校用功念書(每晚都在圖書館K書,十點後又移位到旁邊的教室),如何可以打敗台大、成大化工系的學生? 當時東海化工系只有兩位專任的講師,設備簡單,很難想像可以與國立大學生一爭長短!但是有了真才實學,便不怕競爭,也才能把握機會。 

 

 

給青年忠告,工作擴大視野著眼未來

 

  找工作一定要找大公司,理由無他,大公司才有資源培訓你,讓你有視野和高度。 鄭清和說,在貿協招考前,他也去應徵蠻多家中小公司;雖都被錄取,但一家也沒去報到。 當時如果隨便去一家貿易公司上班,哪能有機會到中國生產力中心接受三個月密集的外貿課程(貿協的新生訓練)? 當時是用三個月的時間念完國貿系四年的課程? 最後,他奉勸年輕人找工作要睜亮眼睛,千萬不要看薪水,要看的是未來。 

 

  再者,數位化浪潮不可逆!給學生的建議是「擁抱科技」。 不論你念的是歷史還是國文,都應該學會程式語言,了解AI。 東海的AI計劃面對的是所有東海的學生,而不是資科系等。 我們要每一個東海學生都主動接觸AI(我們有許多學程供大家點選);才敢大膽打出「叫我們AI生」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