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Share with You 與您共享

自我的量化 (The quantified self) –看穿戴科技如何改變醫療保健

七月 1 , 2022  

  隱形的殺手! 當心臟的房與室跳動不同步時,血液滯留,血塊容易凝結,心房顫動 (Atrial fibrillation) 每年在英國造成1/4的中風 (超過十萬人)。 如果心律不整能及早治療,這些案例是可以避免的,但首先你必須找到它。 檢查通常昂貴又不準確,但蘋果手錶 (Apple Watch) 和即將問世的另一廠牌Fitbits可以偵測得到; 便宜又可挽救暴露於危險中者一命。

 

  這只是一個即將來臨的醫學革命的例子。 智慧手錶、手環連同一大堆不斷增加的電子追蹤繃帶、貼布和其他可穿戴 (Wearables) 可以記錄超過7,500種生理和行為的變數 (Variables),有些讀數明顯比其它的有用,但透過機器學習可以過濾巨量的資料而持續呈現一幅數位的你和你的健康。

 

  自我量化的發展現在可能還算早期; 對病患而言,穿戴裝置的創新也才開始。 但穿戴裝置和人工智慧即將在三大領域重塑醫療保健:早期偵測個人化醫治慢性病的管理。 每一個領域都會帶來低成本和救生命的希望。 先從早期偵測開始,穿戴裝置可以感測到平常不會被注意到細微的改變,因而可以避免重症的發生和帶來較低成本的治療。 感測器 (Sensors) 可以得知一個上了年紀的人的平衡開始弱化,早期帕金森症 (Parkinson’s) 患者的跨步和手臂擺動就產生了改變。 肌力訓練可以防止摔倒和骨折。 對手機使用者行為模式的觀察也有助於精神科的診斷。 智慧指環可以預測女性的經期而幫助她懷孕,也可一周內就偵測到懷孕 (許多女性,因不自知,懷孕數周後還繼續抽菸喝酒)。 再來就有望把人視為單獨個體 — 而不是理論群體的平均之一。

 

  大部份的藥品只對百分之三到五十的病人有效,某一個人經常吃香蕉可以降低血糖,但另一個人卻可能引發血糖上升以致長期下來對人體有害。 演算法 (Algorithms) 可以將穿戴裝置偵測來的大量個人資料轉變成量身訂製的處方和食譜 — 以便減重,控制糖尿病等等。 比起一藥通適眾人,這種個人性方案更有效,更少限制,更容易遵循。 當醫生可以隨時即時看到病人的身體情況時,他們可以提供更好的照護,在德國的一項試驗發現,這種辦法可以降低心臟患者死亡率和住院天數三分之一。

 

  穿戴裝置還可對慢性病例如糖尿病帶來轉變。 百分之八十的疾病可經由人們生活習性的改變而預防; 私人教練或精明的配偶所用的APP (應用程式),加上一些小機具和一些聰明的點子,可以令人多走動,吃得更好和睡得更熟。 誘導一個人運動,不管多少都是好事:每天增加1000步可以降低 6 – 36 % 的死亡率 — 端看你平常是多不愛動。 持續的偵測也使得健康照護的重心由醫生短暫的造訪移到病患每日的自理。 美國人糖尿病每人每年得花費一萬到兩萬美金,全國則兩千八百億美金一年,相當於全美公立學校經費的一半。 一個控制糖尿病的APP已被證明每年可為每個病人省下1,400到5,000美金。

 

  前景似乎無限巨大,但多巨大得等到穿戴裝置產出更多資料、更多創新,才能得知。 樂觀的理由是看到科技已經成熟,有兩億件的裝置在2020年賣出; 預期到2026年時銷售數量將翻倍,現在每四個美國人就有一人配戴了wearable,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創新的平台; 不久之後 (一到兩年間) 你的腕上穿戴 (腕錶) 就可以在無需抽血穿刺情況下,不間斷測量你的血糖、酒精、水分以及其他炎症的數值 — 如腎和肝功能。 當穿戴裝置發展出更多的功能時,人們就不會對它們失去興趣,將之棄於抽屜的角落。

 

  就像任何科技一樣,穿戴裝置也會帶來擔憂,個人健康資料很珍貴,它們也可能被裝置廠商、保險公司或想控制社群的政府濫用。 新的科技可能無法普及到窮人或生活較無規律者 — 正是最需要新科技的人群。 但最令人擔憂的還是健康照護產業的官僚作風。 市場會打前鋒; 開發者也開始為新科技的安全、有效和價值的研究買單。 一個為穿戴裝置和應用程式 (APP) 評分 (針對有效性和隱私性) 的萌芽產業正替醫生、保險公司和政府分辨各家的好壞。

 

  但醫療專業人員也有一個重要的角色。 我們了解衛生保健是個保守的產業,但這 (保守之風) 有可能遲緩了數位醫學的發展 — 不是擔心安全,而是失之於法規或標準制訂者、保險公司和醫學院的惰性。

 

 

一天一個新應用 (An App a day)

 

  對於數據的所有權和如何更透明使用的規則亟待制訂,以便人們可以知道和控制這些資料的使用。 規範的標準化可以讓廠商開發出有用的裝置,病人的資料應該與其繁複的病歷整合一起; 使用資料和應用新科技的步驟也必須具備。 醫生也必須被訓練 (和補償) 如何使用數位醫療和審視數據,政府和保險業者必須一起努力,看看如何將新科技帶入一個慣於滅火但疏於投資於預防的健保系統。 這是一份長而令人生畏的名單,但收穫,不管是金錢或健康將可能是巨大的,捲起袖子的時間到了,開始準備一個迎接一個量化自我的健保吧!

 

 

 

譯自《經濟學人》第9295期

 

鄭清和,6-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