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s 訪談記錄

吳清邁訪問錄

十一月 21 , 2015  

東海大學第12屆經濟系、東海大學董事長1994-2004

時間:2015年8月19日,15:00-17:00
地點:吳董事長宅邸大樓會客室
訪問:張運宗、楊明哲
逐字:董宜婷
整理:張運宗

當我們講到「競爭力」的時候,必須思考競爭的目的是為什麼,但我不想刻意追逐其定義,也不想討論輸贏的問題,而是談「差異化」。我求學時期的東海跟其他臺灣的學校不太一樣,當時很多人能上臺大,但第一自願是讀東海,包括我在內。我們不要說東海比較好,而說我們在東海得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教育,這是早期的人引以為傲的共同經驗;不管是小班、住校,開架式圖書館,師生全體住校,或到老師家聊天等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都是當時與眾不同的人文教育。今天的大環境下,是否還能夠給學生不一樣的教育?我認為這才是競爭力的題目。

人文教育的精神

我當東海董事長的時候,董事會就琢磨過如何從某幾個系的學術提升來帶動恢復東海的競爭力,而且要突破不管好壞分到的資源都是一樣的平等主義。

東海早期校園裡發生的人事物都是不一樣的,我想能夠恢復的是東海的人文教育,重視教學,不再重視研究。我並不是說完全沒有研究,而是不再專注追逐論文、刊物或排名;我們需要的是建立重視人文的教學。如果問早期的東海校友,會發現在成長中大家都學到了一些本科系以外的東西,文科的學生學了生物、天文,理工科學生學了宗教與音樂,不是很專業,卻是不一樣的教育。我覺得這些是東海很有機會做的,不是菁英制,是全校性,帶出東海特色。例如看看那些範疇是領先的,那些有特色的系,請他們帶領東海推動跨科系的教學。假如有人領導,董事會支持,校內有人願意做,先做出幾個樣品來帶動東海的特色,逐漸把氣氛帶起來。

我離開董事會十年了,但曾回學校了解目前的通識中心,的確開了很多很有意思的課,但據我了解,不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這是因為各系要求學生必修的課占太大量。當然為了老師的關係,各系要開的課還是得開,但要想法子留出一些空間,讓學生能廣泛的學習,發展通才教育,或說此處所強調的人文教育。教學方法是個議題,來自國際的訊息很多,學生都能在網路上取得,所以要師資改造原來的教學方法。比方說,英國在課程中加入服務的概念,開通學生的思考方法。他們設計暖氣,不僅教怎麼設計,而是讓學生跟使用者接觸,讓學生冬天到老人家裡,看看暖氣為什麼不開,發現設計上讓使用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關心別人、實地考察,這也就是通才教育。我的意思是,要走通才,不能只是把課程挪進來,還要包括整個教學方法,這是一個大工程,牽涉到師資與制度的問題。據我了解,博雅書院一大挑戰是課程的規劃,要如何做出一個人文教育的精神。當年我們感受到不一樣的教育,覺得自己的視野很寬闊,例如東風社、開架式圖書館、自由開放的學風,其實就是營造一個氛圍去創造、思考與改變。

董事會改組

學校的CEO是校長,董事會應該是輔佐導引,而不是掣肘。東海董事會過去很清高,請最有名望的人加入,我做董事長的時候,則請熱心及願意出力幫助東海的人來做董事。因為校長對董事會負責,假如我要來當校長,一定得先清楚董事會的狀況才來接受這份工作,必須雙方能配合才能做好。然而董事會要選出能夠推動、領導的好校長是件很費勁的事情,必須進行詳細的實地調查,而校長必須提出願景及執行方案,董事會聽取後,來自各界的董事給出一些意見。從遴選校長到給予大方向的支持,有賴於建立一個健全的制度,才能形成很好的合作關係。

大家常討論東海沒有ownership的問題,其實校長是CEO,全球的教育界都是如此,一旦認清楚這點,就不會用有無ownership來判分孰優孰劣了。許多人拿逢甲和東海做比較,我不覺得這是一個比較議題,這其實是個虛擬議題。我們董事會也到逢甲、淡江參訪過,看看它們為什麼能做得有聲有色,它們有些漂亮的建築,或者很有吸引力的研究計畫,但並不代表我們認同它們的每一樣作法。特別是我們的校園、歷史記憶與社會上的人才,究竟訓練出來的學生有什麼不一樣,或許才是重點。

我認為董事會要改組,不應該有所謂的常年董事,不管多好的角色,沒有人是不能被替換的,再厲害的人,招式也會用老。這也是為什麼我當時要離開的原因。有新血就會有新的想法。但要明白一個現象,學校跟企業不同,全世界家族經營的學校都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學費有多少是用在學校裏頭?多少是為自己家族?這永遠是個問題;我們很慶幸東海沒有這方面的困擾。

很多人喜歡用企業角度來看,認為學校沒有老闆;為什麼學校規劃出來的方案,執行起來沒有像企業般的嚴謹、重效率。我在董事會裡也說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當時也建議,為什麼不找企管系、工工系來參與報告。這確實是學校的限制,教授多半不是企業出身,對實務、執行不一定太在行,所以即使盡最大力做出來的提案,在董事會或企業界都過不了關,最後造成董事會伸手到學校。

但我馬上要講一句,許多國家的公立學校都一樣,錢從國家而來,所以政府希望用稽核等方法把錢看緊,不要造成浪費,結果學校與教授極力反彈。我在聯董會也看得很清楚,我用生意的角度,非常有效率做事情,許多教授老遠飛到紐約開會,紛紛抗議發言時間太短。這是教授的習性,每個人都有看法,也常堅持己見,這不是做生意或往前走出結論的方法,卻是學校的生態。

同樣的道理,如果做生意,沒有老闆的話很難發展,但這個觀念在學校並不會被接受,教授不是做生意、做企業,不是以賺錢為目的,所以企業這一套在大學會遭受龐大的反彈壓力。

中長期發展計畫

校長是學校提出中長期發展計畫,以及面對挑戰提出因應戰略的關鍵。例如,十多年前,因應少子化的問題、提升東海的問題等等,我邀請各系各院來董事會報告,連體育組、農牧場都請來。通常董事會在臺北開會,我故意到臺中開會,希望讓董事會就近了解學校的發展,聽聽不一樣的東西、一些細的計劃,還有願景。王亢沛校長當時極力配合,大家合作愉快,可惜的是,學校各單位做了很多準備,都覺得報告時間太短,未能充分討論,但大家很感謝有機會讓董事們聽到學校個單位的看法。原本我的戰略是希望可以透過溝通與了解,能夠讓學校合理分配資源,同時創立TEFA來突破平頭主義。早期東海很多畢業生在社會各行各業都有很好的表現,當時大學沒幾間,東海在臺大之後,與政大、成大並行,所以較容易收到素質好的學生。後來東海希望以研究為發展重點的傳統路線,希望藉由學術的提升,吸引到好的學生,就會有好老師願意來東海,創造出一個良性的循環。但是這種方法做起來並不容易,早期東海教授的薪水是國立大學的四倍,可以吸引到好的老師,現在無法做到。因此才由學校推薦幾個重點科系,經TEFA學術小組評估後,撥款支援的做法,雖然錢不是很多,但希望能很快地在學校裡起到一定的作用。

總之,我基本上樂觀認為,東海的提升是有路可走的,但很難從外部進行推動或要求,還是得靠學校有人做,而且要做就是一套突破制度和心情的限制,讓大家有一些積極性。

通才教育、教學升等與跨領域課程

東海早期在小型學校實施通才教育,今日的東海已經發發展到一萬五六千人,該如何達到過去的教育理想?比如說能恢復當年的兩年英文教育,這就已經是一個很大的特色。推動過程中當然有很多問題,施行小班就需要很多老師,也需要很多教室,這些都需要經費和規劃。但假如認為這可以作為東海跨出去的第一步,那麼就是一個值得推動的事情。

目前各系還是重視系內遷升為主的本位主義,留給通才教育的時間並不多,而且只是一些選修;畢業基本規定就需要那麼多學分,又限制在專業科目中,學生的接觸面必然狹窄。當然現在的選修提供很多選擇,課程也很棒,這在過去是沒有的,但那只能說學生可以接觸或貼近自己的興趣,並不完全是通才教育的意義。當年我們一、二年級的課全部中文兩年、英文兩年,還要學音樂、天文、生物等等,這提供一個能增廣學生視野的架構。

通才教育的一個關鍵是跨領域、跨科系,我覺得第一步可以從跟產業比較有關的科系開始,動用到一些產業的資源,開始讓東海有些亮點。當然可能會較為缺乏學術的亮點,但這是下一步的問題,畢竟跨科系要走到知識的前端,需要錢和人才。所以我的建議是,第一步先和產業結合,從就業的角度著手,如果學生、家長都覺得不錯,就會造成一個趨勢,接著就能把學術研究提升起來。我覺得跨科系的發展,在臺灣或國際都一樣,講得很多,做得很有限。雖然學界真正有意思的事情都是跨科系才能夠做出來,但連我的母校哈彿大學只要碰到跨科系都很難做,因為大家都在自己的系裡發揮、做研究。董事會要募到錢,給校長這個工具,支持校長撒種子,成立一個個的研究中心,還要有教授願意出來做跨科系研究。這也是智庫可以幫忙的地方,尋找一個跨領域的聚焦點,讓大家能夠共同討論。無論如何,假設東海的校長能推動或帶領幾個中心,將跨科系做起來,就是一個特色,也就有了戰略,東海可能就慢慢提升了。

造成各系本位主義的關鍵是升等,教授為了升等所需的學術積分,時間一定很狹隘,也不願做跨科系的合作。所以我們當時候想,東海有自主評審,能夠自訂教授資格,或許可以思考讓升等分兩條路,一個是教學,一個是學術,雖然這沒有完全推動起來,但也是一條路子。有的的老師會把研究融入課程中,讓學生能接觸到第一手的新知識,書還沒出版就能聽到,當我們日後發現上課內容變成書的時候,這是挺有意思的事。上課不是學到第幾章、第幾節,而是接觸到老師整個創作,思考的過程,這在任何地方都學不到啊。所以我覺得應該有一種遷升管道是教學,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專心傳授現有的知識。當然,除了東海要重視、獎勵之外,也必須注意到教學升等的社會地位是否會比較低?這方面智庫可以研究。但如果一位老師覺得在東海裡面能教學生等是件很驕傲的事,我相信他應該會很願意投入。

從一個跨領域的亮點做起

東海現在的規模不太可能恢復教授住校,但能不能有一些場所,恢復當年學生跟老師近距離的交流的博雅教育場所?2014年我和太太賴兆貞(14經濟)出錢出力整修裝潢陳其寬院長設計的衛理樓,就是想在校內營造一個師生可以交往的優美的環境。現在尚缺一個經理人,他/她要能懂得運用這場所,結合學術,將整個層次提升,她/他要覺得這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願意大力推動。如果這個人出現,能到各系、台中去宣傳。這就促發一個戰略的開端。

一個想法是利用東海有餐旅系、工工系、企管系,假設能夠跨領域成立一個精品酒店的管理模型,進而以這個精品酒店為起點,推動成立一個跨領域的研究中心,或是訓練中心、或是小酒店創業中心、EMBA課程,將不僅是東海的一個特色,在全臺灣都是具備特色的亮點。這不是很好?假設能再從外面找一些資源,例如賴兆貞在峇里島有精品酒店,自己買地、創建、經營,這些都能成為東海可用的資源。甚至藉由衛理樓的經營管理,可以成為一個募款的模型,幫助學生創業。如此一來,這麼一個小型但很有意義的題目,馬上就能讓東海的特色彰顯出來。

學術界跟業界的合作並不容易,因為學術界是基礎研究,與實務通常有段差距。但是企業界會支持東海,願意為學生貢獻一己之力,讓學生能夠得到不一樣的教育,這種差異化一旦出現,就應會吸引好學生來到東海,而創造一種良性循環。學生畢業後確實不是每個人都想創業,但想創業的學生會因東海的特色而選擇東海。每位東海人都很愛校,但是領導人必須有一個想法來結合東海校友的力量,不是毫無目標的向校友募款,而是為能幫東海造就一個亮點而募款,校友都應很願意支持的。

從一個場所和一位經理人作開端,就能開展一個戰略,東海需要很多類似的場所,能夠直接跟企業接觸,也能結合學術,幫助學生創業。也就是說,開創一個個小小的、特色的亮點,亮點開始多的時候,差異化就出來了。

聯董會的互動良好

聯董會從大陸出來時在找自己的定位,到底是結束好?還是重新定位?它不願意在台灣做復校,所以創立了嶄新的且臺灣需要的東海,但後來將支持的範圍擴充到亞洲。一旦決定這樣的定位後,亞洲範圍更大,還有很多比臺灣更窮的地方,有限的資源必須開始分到不同的地方。而且,臺灣經濟開始起飛,聯董會認為不用每年補貼東海的赤字。先父(吳德耀校長)曾到美國向聯董爭取,強調東海正在發展,還有未完的事情,希望能再支持幾年,但秘書長不同意。偏偏臺灣的教育部限制大學學費調漲,以利許多清寒學生能透過聯招進入大學,在大環境的壓力下,東海不得不擴大招生。

事實上,聯董會一共支持了六十幾個亞洲的大學,面對需求增加的問題,也開始決定要募款,許多關係得重新建立,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其實東海和聯董會的關係很好,即使在聯董會這幾年有限資源裡,東海每年都能申請到三萬元美金左右,相較於其他國家的大學,金額算是比較大的。在聯董會支持的學校裡面,東海也算是募款模範生。

我第一次接觸到聯董會是當時他們請幾個大學的董事長到東京開會,因為有些學校的董事長跟校長之間存有緊張關係。我跟王校長一起去,良好的合作,讓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只要去美國拜訪校友,都會在聯董會停一站,彼此交流溝通。因此後來UB邀請我參加董事,接著成為董事長。現在聯董會在香港設有辦事處,Nancy Chapman主席也經常造訪,溝通更加方便。程海東校長甚至還到聯董會舉辦的交流活動,向亞洲其他和聯董會有關係的校長介紹東海募款和博雅書院的經驗。凡此都讓東海和聯董會產生相當好的互動關係。

聯董會對人文教育重視

聯董會的 一大重點是以培養人文教育老師為主,早期讓東海的許多老師能夠唸出國唸碩士或博士,現在讓一些非英語系國家學校的人可以到英語為主的國家唸英文,如菲律賓。造就人才,這一直是聯董會創立到現在九十年來的思考。現任主席Nancy Chapman非常重視人文教育,她覺得聯董會能起到作用就是從老師的訓練program起步,到跨國界的教學合作,如此就是回到聯董會創立之初推動的人文教育,這也是基督教教育的精神,而這也恰恰就是當年的東海。

比如說聯董會在菲律賓支持的一個學校提出沿海資源被養蝦破壞的研究,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問題,因此邀請泰國、印度等其他沿海有類似問題的學校來參與這個計劃,讓學生、老師能夠跨國進行學術交流。這就讓一個不是一流大學的基督教大學出現了一些特色。當年東海成立宗教系,聯董會也是給予人、錢的支持,因為它覺得這在人文教育裡是很有意義的一環,而且不侷限於基督教,是跨宗教的研究。事實上,今日宗教衝突仍是很大的議題,所以聯董會也在香港成立一個宗教衝突研究中心,研究宗教跟文化的關係,同時跨宗教、跨文化。

所以,東海如果走通才教育,將會得到聯董會的大力支持。程海東校長推動博雅在聯董會就得到相當正面的迴響與關注,因為這是原本非常人文的學校在歷經變化後又重新走回的道路。此外,賈培源學長以前曾是聯董會董事,對他很熟悉,聽聞他推動東海博雅書院這件事情相當重視。

此外聯董會有六十幾個支持的大學,就有就是希望造成跨領域的國際網絡,東海如果願意站出來領導一個國際性、跨領域的活動,只要給出一個方案,而能帶動、牽涉亞洲其他學校的資源,大家交換意見、互相學習,聯董會應有可能給予支持的。如此一來,東海又有了一個亮點。相較於其他國家,東海在臺灣佔有優勢,許多基督教大學其實蠻辛苦,備受壓迫,因為所在國家的主流宗教不是基督教,像印尼、印度,這些國家的基督教大學要有亮點更難,所以東海能有亮點,聯董會應很願意配合,如果教育部又願意拿出資源支持,聯董會配合號召,一個亮點就可能出現,校友也會因為這個亮點而支持學校。

東海擁有優美的校園,優良師資,是否願意在暑假辦夏令營,邀請各國人士前來?舉個例子,Miss Rose曾想辦一個暑期音樂營,她覺得大陸的音樂家技術好,但是表演僵化,只要看看大陸許多選秀節目都邀請台灣歌星擔任評審,就能明白這是臺灣的優勢。所以她希望辦亞洲的音樂夏令營,邀請來自各國的老師到東海校園,共同交流。過繼學院是否願意辦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的暑期班?

我覺得,智庫可以和很多人談,進行研究,提出不同的亮點,野心不要太大,從一個可以執行的點出發,慢慢延伸出去,東海就有路可以走。我相信,校友們只看見亮點,大家就會願意出錢出力支持,當力量能夠結合起來,東海就會有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