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25年10月17日,光點計畫為召喚更多院系老師投入「探討AI時代學習新模式」,由創藝學院主辦「光點社群說明會」,實體與線上約二十位老師共同參與。 當生成式AI全面滲透學生的學習日常註,傳統教學方式是否仍能確保能力生成?學生已經改變,而課堂是否準備好了?老師又該如何重新審視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位置?
基於此共同關切,我們嘗試與 ChatGPT 共構一個論述:透過觀察體制之外學習行為的轉向,梳理從 MOOC 到生成式AI的變革意義,理解世界是如何以新的方式支持學習。 期此宏觀視野作為老師願意理解與參與改變的先聲。
我們的基本提問如下:
過去有許多大型線上學習平台,例如 Coursera。 生成式AI與個人化學習系統的興起,是否開始重新塑造線上教育的可能形式?其與過往線上學習平台的差異為何?若從學習方法分析,是否構成一場顛覆?
臺灣高等教育正處於關鍵轉折期。 根據教育部最新公佈數據,114 學年大一新生人數將首次跌破20 萬人;進入117 學年時,因「虎年效應」預估僅剩約17.3 萬人。 屆時,約40 所私立大專可能面臨退場危機,且八成學生將集中進入公立大學。 這種數量上的衝擊,背後實則暴露質量端的隱憂:私立大學即使「滿招」,也未必代表學生的「質」獲得保證。
何謂「質」?如果「質」仍是依賴傳統教學模式所假定的能力結果,那麼,當生成式AI與個人化學習系統逐步建立後,「質」是否可能不再是招生時被假定,而是在學習過程中動態生成?
當生成式AI已滲透到新世代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方式已在有意無意間發生變化,如果「教學」仍停在上一個世代,是否仍能帶出學習成效?這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檢驗。
本文聚焦一個核心議題:從 MOOC 時代到生成式 AI 時代,學習模式如何轉變?老師在其中又須如何重新定位?目的並非指出制度錯誤,而是喚醒老師自身成為「學習」變革參與者的可能性。
2012 年被視為「MOOC 元年」(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型開放式線上課程)。 Coursera、edX 與 Udacity 主張高等教育將被重新民主化。 學習者可免費或低成本接觸名校課程,突破地域與經濟限制,其優勢在於「知識可得」。 然而,從學習成果的視角觀察,MOOC展現出結構性的侷限:
一項涵蓋221門MOOC的研究指出,完成率中位數為12.6%;另一資料顯示部分MOOC的完成率甚至低至3%。 也就是說,雖然課程註冊人數龐大,但最終真正完成的人數比例極低。
原因之一在於MOOC仍主要為「內容導向學習」——以教師組織的既定教材為主體,學習者以自律為前提,自主觀看影片、閱讀教材、完成測驗。 對需要回饋、引導或進度控制的學習者而言,此模式可能導致脫節、動機減弱或終止。 更重要的是,在MOOC中,「能力生成」並未確保。 換言之:學習者可能「獲得知識」,卻難以「轉化為能力」。
因此,當私立大學面臨生源、素質下滑的疑雲之下,MOOC邏輯設計的教學,或許解決了學生獲取知識的「內容不均」,卻未能解決個人學習的「能力差距」。
2023 年以後,大型語言模型(LLM)快速滲透學習場域,與 MOOC 的邏輯截然不同:
|
面向 |
MOOC |
生成式 AI |
|
核心任務 |
傳遞內容 |
生成理解 |
|
路徑結構 |
線性課綱 |
動態調度、因材施教 |
|
學習者角色 |
內容消費者 |
共構者 |
|
教師角色 |
講授主體 |
學習設計者 |
|
成效依據 |
測驗、完成率 |
能力展示、應用表現 |
生成式 AI 的興起標示著學習模式的深刻轉向。 其核心在於:從內容的傳遞,轉向能力的生成與學習行為的構造。 以下為此轉向的關鍵特徵:
多項研究顯示,AI 個人化學習可顯著提升後測成績與學習動機,例如:AI 輔導組後測表現高於傳統組(4.5 vs. 3.5 中位數);生成式 AI 學習可提升成效約 30%。
生成式 AI 並非升級版 MOOC,而是重新分配「學習責任」:不是學生靠意志力讀懂教材,而是系統主動幫助學生「讀懂」自己;不是以教師的既定教材為主體,而是因材施教,多樣性學習路徑。
簡言之,學習由「被講授」轉為「被生成」。 也代表教室中的「質」可以開始被動態創造,而非預設。
生成式 AI 與個人化學習系統已非概念,而是具體世界趨勢。 以下五個平台案例提供具體證據,並透過五項學習行為指標——回饋循環、共同解題、共同表述、目標與進度管理、動機激勵——展現其方法論意義。
作為對話式 AI 教學助手,其設計目標是:通過 AI 問答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反思理解、重構知識架構。 該模式符合「共同表述」與「回饋循環」。
在語言學習場域其 AI 功能包含:即時語言影片對話、錯誤分析、難度自適應。 此一系統大幅提升使用者互動率與課程完成率。 這對「動機激勵」與「共同解題」尤其明顯。
學習者針對題目拍照,AI 拆解步驟與概念,而非只給答案。 此設計強化「回饋循環」與「生成理解」。
據網站資料,其平台已註冊超過 9,000 萬人、每月活躍用戶逾 800 萬,全球五十國使用。 在數量之外,其核心為:海量解題 + AI 支援。 其模型暗示了「共同解題」與「進度管理」可規模化。
儘管公開數據較少,但平台已將學習數據追蹤、弱項診斷、能力本位的課程設計納入日程。 更重要的提示是:生成式 AI 學習模式已經滑入臺灣市場。
綜合分析學習行為指標觀察,生成式 AI 學習模式不是小幅改良,而是系統性更迭:
對老師來說,這意味課堂之外的競爭已在發生:學生已經在校園之外嘗試新的學習補救與增能方式。 若大學不回應,將丟失教室作為學習主場的正當性。
過往,招生人數被視為衡量「質」的替代指標;但當少子化與學習方式雙重轉折交會時,真正的質量挑戰變成「教室內的學習是否適應已變的學生行為」。 生成式 AI 所帶來的學習模式——回饋即時、共同探究、生成理解、動機導向——並非未來式,而正在全球與本地蔓延。 當學生能夠透過平台、AI、動態路徑進行學習,若大學教室未能協作這一轉向,則其存在的正當性將被重新問診。
老師並非被動接受者,而是重新設計學習的關鍵節點。 生成式 AI 給老師的不是簡單工具,而是重置教學矩陣的機會。 從此刻起,「質」將不再以多少人進來為標準,而以多少人在課堂中能生成被理解、可應用的能力為新指標。
當系統將為每位學習者提供「個人化教練」、每一道題目成為「生成挑戰」、每一次錯誤成為「再思路契機」時,老師的角色將更為關鍵。 這是一場教學方法與角色再定位的革命。 若老師願意站上觀察位,準備改變、設計與引導,那麼這場變動不會僅是大學教育的挑戰,而將成為老師主導質量重構的新起點。
註:參見「生成式AI翻轉大學生活:從課堂到日常無所不在」。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