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rts 調研報告

從 MOOC 到生成式 AI 的學習模式——體制外學習的顛覆式轉向

十一月 1 , 2025  

【編按】2025年10月17日,光點計畫為召喚更多院系老師投入「探討AI時代學習新模式」,由創藝學院主辦「光點社群說明會」,實體與線上約二十位老師共同參與。 當生成式AI全面滲透學生的學習日常,傳統教學方式是否仍能確保能力生成?學生已經改變,而課堂是否準備好了?老師又該如何重新審視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位置?

基於此共同關切,我們嘗試與 ChatGPT 共構一個論述:透過觀察體制之外學習行為的轉向,梳理從 MOOC 到生成式AI的變革意義,理解世界是如何以新的方式支持學習。 期此宏觀視野作為老師願意理解與參與改變的先聲。 

我們的基本提問如下:

過去有許多大型線上學習平台,例如 Coursera。 生成式AI與個人化學習系統的興起,是否開始重新塑造線上教育的可能形式?其與過往線上學習平台的差異為何?若從學習方法分析,是否構成一場顛覆?

 

 

前言

 

  臺灣高等教育正處於關鍵轉折期。 根據教育部最新公佈數據,114 學年大一新生人數將首次跌破20 萬人;進入117 學年時,因「虎年效應」預估僅剩約17.3 萬人。 屆時,約40 所私立大專可能面臨退場危機,且八成學生將集中進入公立大學。 這種數量上的衝擊,背後實則暴露質量端的隱憂:私立大學即使「滿招」,也未必代表學生的「質」獲得保證。 

 

  何謂「質」?如果「質」仍是依賴傳統教學模式所假定的能力結果,那麼,當生成式AI與個人化學習系統逐步建立後,「質」是否可能不再是招生時被假定,而是在學習過程中動態生成?

 

  當生成式AI已滲透到新世代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方式已在有意無意間發生變化,如果「教學」仍停在上一個世代,是否仍能帶出學習成效?這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檢驗。 

 

  本文聚焦一個核心議題:從 MOOC 時代到生成式 AI 時代,學習模式如何轉變?老師在其中又須如何重新定位?目的並非指出制度錯誤,而是喚醒老師自身成為「學習」變革參與者的可能性。 

 

 

一、MOOC 的未竟之業

 

  2012 年被視為「MOOC 元年」(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型開放式線上課程)。 Coursera、edX 與 Udacity 主張高等教育將被重新民主化。 學習者可免費或低成本接觸名校課程,突破地域與經濟限制,其優勢在於「知識可得」。 然而,從學習成果的視角觀察,MOOC展現出結構性的侷限:

 

  一項涵蓋221門MOOC的研究指出,完成率中位數為12.6%;另一資料顯示部分MOOC的完成率甚至低至3%。 也就是說,雖然課程註冊人數龐大,但最終真正完成的人數比例極低。 

 

  原因之一在於MOOC仍主要為「內容導向學習」——以教師組織的既定教材為主體,學習者以自律為前提,自主觀看影片、閱讀教材、完成測驗。 對需要回饋、引導或進度控制的學習者而言,此模式可能導致脫節、動機減弱或終止。 更重要的是,在MOOC中,「能力生成」並未確保。 換言之:學習者可能「獲得知識」,卻難以「轉化為能力」。 

 

  因此,當私立大學面臨生源、素質下滑的疑雲之下,MOOC邏輯設計的教學,或許解決了學生獲取知識的「內容不均」,卻未能解決個人學習的「能力差距」。 

 

 

二、生成式 AI 的學習模式革命

  2023 年以後,大型語言模型(LLM)快速滲透學習場域,與 MOOC 的邏輯截然不同:

面向

MOOC

生成式 AI

核心任務

傳遞內容

生成理解

路徑結構

線性課綱

動態調度、因材施教

學習者角色

內容消費者

共構者

教師角色

講授主體

學習設計者

成效依據

測驗、完成率

能力展示、應用表現

 

  生成式 AI 的興起標示著學習模式的深刻轉向。 其核心在於:從內容的傳遞,轉向能力的生成與學習行為的構造。 以下為此轉向的關鍵特徵:

  • 個人化回饋與路徑動態調整:在這一模式下,學習不再為一條固定的「內容→測驗」路徑,而是由學習者的回饋、錯誤、進度動態調整。 
  • 學習者由「內容消費者」轉為「共構者」:在生成式AI支持的環境中,學生開始主動參與「問問題→獲提示→再思考」迴圈。 學習過程變為互動式、生成式,老師與系統協作設計學習任務,而學生生成、反饋、重整知識。 
  • 老師角色從講授者轉向設計者:隨著AI工具承擔內容傳遞與初步回饋,老師的價值轉向為設計學習情境、監控生成過程、針對學生生成內容提供質性支持。 研究指出,在美國,已有超過六成老師使用AI工具並相信其可改善學習成效。 

 

  多項研究顯示,AI 個人化學習可顯著提升後測成績與學習動機,例如:AI 輔導組後測表現高於傳統組(4.5 vs. 3.5 中位數);生成式 AI 學習可提升成效約 30%。 

 

  生成式 AI 並非升級版 MOOC,而是重新分配「學習責任」:不是學生靠意志力讀懂教材,而是系統主動幫助學生「讀懂」自己;不是以教師的既定教材為主體,而是因材施教,多樣性學習路徑。 

 

  簡言之,學習由「被講授」轉為「被生成」。 也代表教室中的「質」可以開始被動態創造,而非預設。 

 

 

三、平台案例與學習行為指標:具體觀察

 

  生成式 AI 與個人化學習系統已非概念,而是具體世界趨勢。 以下五個平台案例提供具體證據,並透過五項學習行為指標——回饋循環、共同解題、共同表述、目標與進度管理、動機激勵——展現其方法論意義。 

 

  • Khanmigo(Khan Academy)

作為對話式 AI 教學助手,其設計目標是:通過 AI 問答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反思理解、重構知識架構。 該模式符合「共同表述」與「回饋循環」。 

 

  • Duolingo Max

在語言學習場域其 AI 功能包含:即時語言影片對話、錯誤分析、難度自適應。 此一系統大幅提升使用者互動率與課程完成率。 這對「動機激勵」與「共同解題」尤其明顯。 

 

  • Socratic(Google)

學習者針對題目拍照,AI 拆解步驟與概念,而非只給答案。 此設計強化「回饋循環」與「生成理解」。 

 

  • QANDA(韓國 Mathpresso)

據網站資料,其平台已註冊超過 9,000 萬人、每月活躍用戶逾 800 萬,全球五十國使用。 在數量之外,其核心為:海量解題 + AI 支援。 其模型暗示了「共同解題」與「進度管理」可規模化。 

 

  • 天下學習/LearnMode 與人工智慧學校(AI Academy)

儘管公開數據較少,但平台已將學習數據追蹤、弱項診斷、能力本位的課程設計納入日程。 更重要的提示是:生成式 AI 學習模式已經滑入臺灣市場。 

 

  綜合分析學習行為指標觀察,生成式 AI 學習模式不是小幅改良,而是系統性更迭:

  • 回饋循環:生成式 AI 平台讓學習者在錯誤當下即獲提示,而非課後補救。 
  • 共同解題:平台多設計為解題導向、學生與AI、或學生間共鬥,打破單向學習。 
  • 共同表述:學生在平台中輸入生成內容、接受AI回饋、重新改寫,促進表述能力。 
  • 目標與進度管理:AI 系統可追蹤學生進度、自動提醒、推薦下一步,教師亦可取得即時資訊。 
  • 動機激勵:個人化路徑設計與即時回饋提升學習動機,研究指出學生參與感可比傳統提升至75%。 

 

  對老師來說,這意味課堂之外的競爭已在發生:學生已經在校園之外嘗試新的學習補救與增能方式。 若大學不回應,將丟失教室作為學習主場的正當性。 

 

 

結語:喚醒與對話

 

  過往,招生人數被視為衡量「質」的替代指標;但當少子化與學習方式雙重轉折交會時,真正的質量挑戰變成「教室內的學習是否適應已變的學生行為」。 生成式 AI 所帶來的學習模式——回饋即時、共同探究、生成理解、動機導向——並非未來式,而正在全球與本地蔓延。 當學生能夠透過平台、AI、動態路徑進行學習,若大學教室未能協作這一轉向,則其存在的正當性將被重新問診。 

 

  老師並非被動接受者,而是重新設計學習的關鍵節點。 生成式 AI 給老師的不是簡單工具,而是重置教學矩陣的機會。 從此刻起,「質」將不再以多少人進來為標準,而以多少人在課堂中能生成被理解、可應用的能力為新指標。 

 

  當系統將為每位學習者提供「個人化教練」、每一道題目成為「生成挑戰」、每一次錯誤成為「再思路契機」時,老師的角色將更為關鍵。 這是一場教學方法與角色再定位的革命。 若老師願意站上觀察位,準備改變、設計與引導,那麼這場變動不會僅是大學教育的挑戰,而將成為老師主導質量重構的新起點。 

 

 

註:參見「生成式AI翻轉大學生活:從課堂到日常無所不在」。

 

參考資料

  1. Jordan, K. (2015).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Completion Rates Revisited: Assessment, Length and Attrition. Open University. 取自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J1067937.pdf
  2. Kizilcec, R. F., Saltarelli, A. J., Reich, J., & Cohen, G. L. (2017). Closing global achievement gaps in MOOC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取自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133660
  3. (2024) 人工智慧個人化學習系統的成效統合分析。 取自: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544060
  4. (2023). How AI-Powered Personalized Learning Improves Outcomes. 取自
    https://intersog.com/blog/strategy/personalized-learning-with-ai
  5. (2024). Statistics on Personalize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取自
    https://www.matsh.co/en/statistics-on-personalized-learning-effectiveness
  6. (2024). AI in the Classroom: Personalized Learning and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取自https://blog.workday.com/en-us/ai-in-the-classroom-personalized-learning-and-the-future-of-education.html
  7. Wikipedia Contributors (2025). QANDA (app). Wikipedia. 取自https://en.wikipedia.org/wiki/QANDA
  8. Khan Academy & OpenAI (2024). Khanmigo Introduction. 取自:https://www.khanmigo.ai
  9. (2024). Socratic App Overview. 取自:https://socratic.org
  10. Duolingo (2024). Duolingo Max Feature Overview. 取自:https://www.duolingo.com
  11. SchoolAI (2024). Personalized AI Student Feedback to Improve Learning Results. 取自:https://schoolai.com/blog/personalized-ai-student-feedback-to-improve-learning-results
  12. (2024)。 《高等教育重要統計資料》。 取自:教育部統計處公開資料庫。 
  13. 天下雜誌(2024)。 《天下學習與 LearnMode 平台介紹》。 取自:https://www.cw.com.tw
  14.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AI Academy)(2024)。 《教育訓練與學習成效報告》。 取自:https://aiacademy.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