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Share with You 與您共享

加密貨幣 (Cryptocurrency) (一)

十一月 1 , 2025  

  在談論什麼是加密貨幣前,得先探討什麼是貨幣。 貨幣的本質是交易媒介,是一種計價的單位。 它有三種屬性:首先,它必須是可以計數的 (或用來計數的),其次是價值性,可用來儲值 (Store of value),第三是可信度,指大家都承認且願意接受。 古人用貴金屬 (金、銀) 鑄幣就也是這些道理:銀兩可以計數,有其實在價值,且能被交易雙方接受而廣為流通。 所以流通也就成為貨幣的第四屬性; 英文稱貨幣為currency (由current一字而來,指水流或電流) 也就是這個道理。 在當今社會貨幣的價值更體現在其流通性上; 美元的霸權也是建立其為世界最流通的貨幣上。 

 

  在世界一體化,貿易全球化的今天,流通性無疑成為現代貨幣的第一要性; 也因此流通、流通、流通成為凌駕交易、交易、交易之上的一大考量。 

 

  什麼貨幣的流通性最好呢?

 

  答案當然是虛擬貨幣 (Virtual currency),可以在網上任意流通,無時無刻交易的數位貨幣。 目前傳統的法幣 (各國法定貨幣) 在其國內流通沒有問題,但要跨境支付就很麻煩:首先要兌換成美元,再經銀行轉出 (通過SWIFT系統),匯兌損失加上手續費貴註一 又耗費時日,反觀加密貨幣註二,就可以在網上暢行無阻,便捷又經濟。 

 

  於是另一場貨幣革命悄然而生,由實體轉向虛擬,法幣轉向加密。 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宣布美元不再掛鉤黃金 (脫離金本位),使貨幣進入一個合成時代 — 即其發行全視經濟發展所需,而不再受制於任何實物儲備。 此改變促成往後數十年來的全球經濟發展,造就了歐洲美元 (Euro dollar)、石油美元 (Petro dollar),也造就了金融市場 (華爾街) 的繁榮,這就是上世紀的金融革命。 

 

  而貨幣數位化,資產代幣化 (Tokenization),會將華爾街、美元體系搬上區塊鏈,帶來投資的全面民主化,將是本世紀最大的金融革命。 

 

  現在就來談談什麼是加密貨幣,有那些種類和功能: (以下是ChatGPT的回覆)

 

加密貨幣 (概覽)

  • 定義:加密貨幣是一種數位或虛擬貨幣,利用加密技術來保障交易安全、控制新幣生成,以及驗證在去中心化網路 (區塊鏈) 上的轉帳。

 

  • 主要特徵:
    1. 去中心化:沒有銀行或政府發行與控制,由分散式網路 (節點) 共同運行。
    2. 區塊鏈技術:所有交易記錄儲存在區塊鏈中,公開透明且幾乎不可篡改。
    3. 有限供應:很多加密貨幣有發行上限,不易通貨膨脹 (如比特幣上限2100萬枚)。
    4. 無國界:全球範圍內可直接轉帳,無需仲介。
    5. 波動性高:價格常因投機、市場接受度與政策而劇烈波動。
  • ­ 應用場景:
  • ­ 跨境支付與轉帳。
  • ­ 投資、投機與價值儲藏。
  • ­ 智慧合約 (自動執行的合約)。
  • ­ 去中心化金融 (DeFi)、NFT、區塊鏈遊戲等。

 

比特幣 (BTC)

  • 誕生:2009年,由化名中本聰 (Satoshi Nakamoto) 的人或團隊創造。
  • 目標:打造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擺脫傳統銀行體系。
  • 運作機制:
    • ­ 使用工作量證明 (PoW):礦工通過計算解決複雜數學問題來驗證交易並添加到區塊鏈,同時獲得比特幣獎勵。
    • ­ 總供應量固定為2100萬枚,具稀缺性。
  • 定位:
  • ­ 如今更被視為“數字黃金” — 一種價值儲藏與抗通脹資產,而非日常支付工具。
  • ­ 安全性極高,但交易速度較慢,靈活性不足。

 

乙太坊 (ETH)

  • 誕生:2013年由 Vitalik Buterin (維塔利克.布特林) 提出,2015年正式上線。
  • 目標:不僅僅是貨幣,更是支持去中心化應用 (dApps) 的平臺,核心是智慧合約。
  • 運作機制:
  • ­ 最初使用PoW註三,2022年轉為權益證明 (PoS) 註四,更節能環保。
  • ­ 沒有固定上限,但引入銷毀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脹。
  • 定位:
  • ­ 是去中心化金融 (DeFi)、NFT與Web3應用的基礎設施。
  • ­ ETH不僅是貨幣,還是支付網路手續費 (Gas) 的燃料。
  • ­ 功能更強大,但也更複雜,網路繁忙時交易費可能很高。

 

穩定幣 (Stablecoin)

  • 定義:穩定幣是一種加密貨幣,設計目的是保持價值穩定,通常與現實世界資產掛鉤,例如美元 (USD)、歐元 (EUR) 或黃金
  • 例子:USDT (泰達幣)、USDC (USD Coin)、DAI
  • 目的:
  • ­ 為了解決加密貨幣價格劇烈波動的問題。 與比特幣、乙太坊等不同,穩定幣通常與1:1的法定貨幣掛鉤 (如1枚穩定幣=1美元)。
  • 運作方式:
  • ­ 法幣抵押型 (最常見):每一枚穩定幣由銀行儲備中的美元 (或等值資產) 支持。例如:USDT、USDC。
  • ­ 加密貨幣抵押型:用其他加密貨幣作為抵押,並通過智慧合約維持價格穩定。 例如:DAI (運行在乙太坊上) 。
  • ­ 演算法穩定型:通過演算法自動調節供需來維持穩定 (較少見,風險更高,許多已失敗) 。
  • 應用場景:
  • ­ 數位現金,用於支付和跨境匯款。
  • ­ 在市場波動時,為投資者提供“避風港”。
  • ­ 去中心化金融 (DeFi) 借貸、交易對的核心資產。
  • ­ 國際貿易結算 (尤其是在美元獲取受限的國家)

 

 

總結

  • 加密貨幣=數位化、去中心化的貨幣體系。
  • 比特幣=首個加密貨幣,安全稀缺,定位為數位黃金。
  • 乙太坊=可程式設計的區塊鏈,支援應用與智慧合約,超越貨幣本身。
  • 穩定幣=數字現金,用於支付和跨境匯款。註五 

 

加密貨幣對照總結表

特點

加密貨幣 (總稱)

比特幣 (BTC)

乙太坊 (ETH)

穩定幣 (USDT, USDC等)

定義

數位化、去中心化的貨幣體系

全球第一個加密貨幣,定位為“數字黃金”

可程式設計區塊鏈,支援智慧合約與應用

與美元等現實資產掛鉤的數字貨幣,保持穩定價值

誕生時間

2009年以後

(不同專案)

2009年

2015年

2014年起

(USDT最早)

創始人/團隊

各專案不同

中本聰 (Satoshi Nakamoto)

Vitalik Buterin 等

各公司/組織 (Tether, Circle, MakerDAO)

目標

替代法幣,實現無國界支付與創新金融

點對點電子現金,抗通脹的價值儲藏

提供去中心化應用平臺 (DeFi、NFT、Web3)

穩定數位現金,用於支付、交易與儲值

運作機制

視專案不同 (PoW、PoS等)

工作量證明 (PoW)

權益證明 (PoS,自2022起)

法幣抵押、加密貨幣抵押或演算法穩定

供應量

視項目不同 (有的固定,有的無限)

固定2100萬枚

無硬性上限 (但有銷毀機制)

理論上無限 (取決於儲備支持)

價格波動

普遍波動性極高

極高

極低 (目標1:1掛鉤美元等)

應用場景

投資、支付、DeFi、NFT、遊戲等

投資、價值儲藏、抗通脹

DeFi、NFT、智慧合約、支付、應用開發

支付、跨境匯款、DeFi流動性、避險

優勢

去中心化、創新多樣、無國界

稀缺、安全、先發優勢

功能強大、應用廣泛

穩定、適合日常交易

劣勢

波動大、監管不確定

交易速度慢、靈活性不足、能耗高

手續費高、網路可能擁堵

中心化風險 (多數由發行方控制)

 

 

鄭清和,10-8,2025

 

註一:平均可高達6.5%

 

註二:利用加密和區塊鏈技術產出

 

註三:PoW原文是Proof of work

 

註四:PoS原文是Proof of stake

 

註五:穩定幣是由非銀行機構發行,但以美國公債或存放在銀行的美元儲備作為支撐; 發行者不對持有者支付利息。 故穩定幣只用來交易,不作為投資。 大約99%的穩定幣供應量與美元或標的美元資產1比1掛鉤。 摩根大通表示,穩定幣在全球獲得採用,可能在未來幾年推動數兆美元的資金流入美元,支撐美元買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