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羅文聰
時間:2025年9月16日 11:00-13:00
地點:DDS THU AI中心
整理:張運宗
【編按】2019年DDS與東海簽訂「AI合作框架協議」,設立DDS THU AI中心,羅文聰擔當主任,六年間,擘劃推動校內的院系計畫、校級計畫,對外與中榮合作國科會整合型計畫,既是同期計畫第一名,更讓中榮向智慧醫院邁進一大步。 並成立板金國家隊,取得經濟部價創計畫,創私校第一。 2025年羅文聰卸AI中心主任職,接受大渡山學會榮譽講座,出任AI中心策略長。 產學之間從研發到落地是條艱難的道路,羅文聰累積豐富的經驗與成果,為企業轉型提出個人的宏觀見解。
【提要】臺灣中小企業「轉型」的宏觀邏輯: 理解企業轉型框架 → GAI連動系統 → 知識模板與能力知識庫 → 閉環改善 → 未來願景 |
企業轉型倡議多年,不可否認,很多人做了很多事,但,到底多少人做了什麼事?企業是否「轉型」?最近這幾年從AI到生成式AI,談論著瑕疵檢測、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智慧流程自動化)、AI Agent,不一而足,我常說不要為了資訊化而資訊化,不要為了轉型而轉型,但要為了轉型而資訊化,且須先理解目的是什麼。 每個項目都有目的,但其核心目標是朝向企業轉型嗎?
我覺得,企業轉型的關鍵是兩個面向的結合。 一是目標的定義,一是結構性框架。 一個面向是轉型的目標很多元,例如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增加營收、擴大經營,或提升營運穩定性。 然而,如何在多重目標中,釐清企業最核心、最「痛」的點,成為引領轉型的「北極星」。 另一個面向,因為目標多元、項目繁多,所以須要一個觀看全盤的「結構性框架」,據此定義目標,分段分年,從裡到外,產生改變。
台灣的中小企業很辛苦,業主同時管理產品方向、財務、生產線、人才建制、團隊建制,可能還有一點點研發等等等,他想談轉型、談改變,馬上面臨第一個挑戰,無從下手。 許多年前台中市長召集AI策略會議,我代表東海大學出席,業主一致的結論,不要一直說AI多重要,只要告訴我怎麼做!現在談企業轉型,問題更是如此。
從歷史發展來看,資訊系統的改朝換代都是打掉重練,如果三年做不出成果就會被淘汰。 面對快速的變化所以須要一個結構性框架,全盤觀看改變的方向和進程。 但是,誰來建立框架系統,且讓每個環節都能充分利用AI技術?誰來說清楚AI和我的公司有什麼關係?這就是第二個挑戰,人才永遠不足。 外部顧問或資訊公司的改善欠缺持續性,團隊一旦離開,營運又恢復常態,因為,公司找不到人;到處都缺人才,何況是中小企業。
第三個挑戰是技術應用面臨的鴻溝。 AI技術廣受討論,但企業普遍缺乏相關人才,也就弄不清楚AI或GAI和我有什麼關係,遑論如何與其整結構性框架結合。 即使開始引進AI應用,目前多停留在「資訊化」階段,例如IoT數據收集、生產線數據透明化或資訊看板等等,單向的資訊呈現,並非在結構性框架和目標定義的結合下,讓GAI介入進行知識萃取與再利用,也就難以達到企業轉型真正的助益。
第四個挑戰是傳統工具的侷限與文化阻力。 幫助企業轉型的歷程中,曾經引進各種工具,如X-Matrix、A3報告書、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標與關鍵成果)……,這些傳統工具理論正確,但難以有效落實。 如果沒有拆解目標,轉化行動,OKR即使產出結果,然後呢?所以有類似「方針管理」(Hoshin Kanri)的理論,建立水平、垂直的目標和行動,但在中小企業都很難落實;老師傅看見一堆表格,表格上密密麻麻的選項,馬上放棄。 所以真正的問題是,企業的每個項目都有積累的習性所形成的文化特質,當我們說改變須從裡到外,這些習慣與心態實對轉型構成了巨大的阻力。
面對臺灣中小氣也轉型的諸多挑戰,如何建立一個觀看全盤的系統?我們採用一個古老的經典框架。 MIT教授James Womack在1996年出版Lean Thinking: Banish Waste and Create Wealth in Your Corporation,(大陸譯名:《精實思維》,台譯:《精實革命》)提出企業精實轉型框架(Lean Transformation Framework, LTF),隨後創辦非營利組織「精實企業協會」(Lean Enterprise Institute)推動精實思維。註
精實思維提出企業轉型的五個維度:目標(Purpose)、流程(Process)、管理(Management)、人才能力(Capability)、思維文化(Basic Think, Mindset, Assumption),並在持續改變的過程中「完善」(Perfection),這是一個垂直水平貫穿到「目的」、「流程」、「人」的框架。
數十年來,這套框架的五個維度各自發展出許多的工具,但由於前述的諸多挑戰,很難普遍落實在臺灣中小企業,更關鍵的是,如果不能釐清維度之間的層次關係,工具就只是零散的局部有效而已。
AI和GAI可能帶來新的機會,其可以介入框架不同層次與維度的工具,垂直水平跨環節地提供協助,降低企業導入工具時的痛苦,協助策略框架的建立與完善。
六年前AI計畫啟動時,除了和中榮合作智慧醫療之外,我們選定板金業,了解產業痛點,以Domain+Data+AI,研發生產線轉型解決方案。 現在正和機械公會合作推動精實製造轉型,雖然尚未達到企業轉型,卻能面對現場在改變過程的真實痛苦,因為生產流程存在著根深蒂固的企業文化,想談改變、談轉型,就是一個困難的大工程。 許多資深員工做了20、30年,告訴他們不要照現在的做法,要改變。 怎麼可能說得通?!我們從「流程」的改變開始,拿出模擬結果的數據,證明用我們的方法在哪幾個指標出現明顯的改變,才有機會推動製造轉型。
企業精實轉型框架涉及「目的」、「流程」、「人」的改變,無論是欠缺人才,或是人的習性與心態成為轉型的阻力,關鍵在於知識的累積、改變與應用。 過去對於「人」的作法不外乎JD、JR和JT。 JD是職能描述(Job Description),明確定義工作職責與需求;JR是職位需求(Job Requirement),包括能力的需求; JT就是教育培訓(Job Training),例如開設課程、師傅帶徒弟。 但現在人才短缺,找得到人已經很知足了,何談培育?
GAI進來可以打破傳統作法。 現在大家會使用ChatGPT之類的對話模型是企業的「人」參與改變的開始。 例如,一家企業引進精實持續改善通常就會有「A3報告書」(源自Toyota的問題解決工具,用一張A3紙概述背景、現狀、分析與對策),但是員工要寫出精準且能持續改善的A3報告書有相當難度。 GAI就可適度幫助產出A3報告書。
GAI更宏觀的用處是搜集精實轉型框架五個維度的知識,建立可萃取再利用的知識庫(Knowledge Base),並結合企業各類現況數據,產出閉環的分析與改善要點。 如此一來,知識庫顛覆了傳統的員工教育學習,因為工具太多、知識量太大,學不完,也不必學。 當知識庫被清楚定義,員工只要會問與答,對話模型就可以協助解決問題,從內部積累做到知識的萃取和再利用。
同類型製造業的各家知識具共通性,再加上蒐羅外部相關的知識,我們就能建立行業別的知識模板(Knowledge Template)。 知識模板提供企業當成「初始狀態」,可能已經涵蓋七八成的問題,另外二三成是企業的競爭特色,可自行強化。 簡單說,至少不從零開始,且能大大縮短轉型落地的時間並提高成功率。
知識模板改變了只著眼於工具和局部改變的的侷限。 GAI的介入能結合結構化數據(來自資料庫)與非結構化知識(來自文件),透過釐清企業流程、介接數據和系統,實現實時監控企業營運指標,並提供分析與預測能力。 當指標出現問題時,GAI能利用知識庫與企業數據進行診斷,並提出改善建議和決策指令,直接將新的標準或改善做法回饋到各個執行端點,形成一個PDCA(Plan-Do-Check-Act,規劃、執行、檢查、行動)的閉環,確保企業運營持續改善,邁向轉型目標。
當結構性框架透過GAI工具結合知識模板,成為製造轉型的三個支柱,轉型策略就不是僵硬的從上而下,而是從企業最迫切的「痛點」切入。 知識模板可以協助企業釐清自己可能都未意識到的痛點,提供基於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的優先改善建議。
「痛點」就是企業轉型的「北極星」,不是零散的工具,也不是局部的改善,而是貫穿企業的目標、流程、人才能力、管理、思維文化五個維度連動,且產生真實的影響力。
GAI介入後,企業核心從單一主體轉向每一個環節的中介連結,我們必須重新看待痛點與連接點,強調跨環節、即時、靈活的運用,形成新的企業認知模型,或許就能出現「三分鐘抓痛點」的場景;過去企業可能需要三年的顧問協助才能完成的事。
「結構性框架+GAI工具+知識模板」不僅大幅縮短問題解決時間,更能成為重塑企業運作方式的深層力量。 我相信,臺灣中小企業轉型不只是技術突破,更是觀念與文化的轉變;企業不再把轉型當成「專案」去執行,而是從心態到行動的群體運動(Team Movement)。
大圖說明:2016年4月19日,理事長為東海留下一個「開始」。
註,有關「精實思維」的發展,參見「Jim Womack 談精實思維:過去、現在和未來」。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