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Ctr News

TPR第二波:充分溝通,累積故事

七月 1 , 2021  

  因應Covid-19疫情急遽升溫,校長特於2021年6月9日上午 10時召開線上會議,邀請王立志副校長、劉珠利教務長、公關室陳昭如主任、就友室 (代表與會) 、AI中心羅文聰主任與DDS張運宗主任出席,聽取李桂芬顧問與新極現團隊提出的TPR 第二波操作規劃。 

 

  TPR第一波引發很大的迴響,雖因部分不同意見刻意操作搶佔聲浪,引發連串不同方向的討論,但就廣告效益而言,稱得上難得的成功。 

 

  「東海品牌」的建立是一份艱鉅的工程,而「品牌」更是持續聚焦、開展的累積過程,如何在第一波建立的聲量上,與大眾聚焦的目光中,讓效益持續發揮? 讓「東海品牌」能夠穩健成形? 這就TPR第二波的重要工作。 

 

  李桂芬首先總結TPR第一波的策略與戰術操作,緊接著說明,TPR第一波正是將不同的、明確的元素重組,在不同的時空中,從不同的角度,對外建立起傳播內容。 但真正完整、有效的TPR,不僅只是廣告公司的工作而已,不同的時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單位 (包括校內行政團隊與校友) ,做自己的工作,但集中在共同的品牌價值上,累積不同的故事在「品牌的資產」 (贏戰未來的實力) 上面

 

  TPR第一波產生的效力非單一媒體可以創造的,整體而言,這是相當響亮的第一炮,紮下很好的基礎架構。 但是,這也只是一個開始,要幫助品牌形象需要更多的努力,特別是東海校內不同單位的努力,包括自媒體、校內宣傳、反對聲音的處理能力等等。 

 

  最後,李桂芬強調,我們的挑戰,是讓所有的利益相關人,看見改變、想像未來、相信未來…

 

  接著在Mark (詹朝棟) 的引導下,新極現團隊提報,在家長師生對AI教育日益關注、競校不斷加入訊息的宣傳下,如果沒有持續推進,TPR第一波已建立的成效將被淹沒及取代。 為能繼續推升,讓更多的家長、學生、老師瞭解東海在AI的佈局,第二波的策略思考將延續第一波的印象,進行較具說服性的訊息溝通,瞭解東海已有的實際作為,並引導AI資訊集中到可以深入瞭解及互動的管道。 所以,決定以「產業影片」 (大圖即影片截圖) 為主要素材,營造AI在未來環境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給東海在推AI教育的強力支持理由,並據此提出完整的媒體宣傳規劃。 

 

  王校長首先感謝TPR團隊在第一波的努力,面對出現一些反對聲浪和作為,校方原本於期末規劃連續的座談會,雖因疫情無法如期舉辦,但校內仍亟需充分的宣傳和溝通。 此外第一波已引發大家的注意,後續的成果、校內的作為要加快腳步端出來,包括參觀體驗的場域,有系統的引導學生在不同領域上的發展成果和運用的可能性。 最後,校長特別提醒,第二波宣傳的規劃非常好,但要避免一個可能性,如果校內沒有先溝通好,做得愈大力,反對勢力會有更大的反作用力。 

 

  王副校長說明,5月陸續開始針對老師和學生進行各種管道的溝通,希望新極現能提供更多的素材、資訊、資料,讓校方可以有更多的運用。 網頁上,不可否認,學生有很多不同的發酵,AI的主軸現階段是否淡化? 或者從廣告專業觀點來看,問題並不大? 或許值得更深入的探討。 

 

  劉教務長則提出AI計畫涵蓋之外的院系,例如社科院,如何感受到AI作為一個品牌主軸的影響?

 

  羅主任認為,少數反彈造成龐大聲量都可以理解,重點是品牌的累積,也就是需要說學生的故事,收集各種故事與案例放在同一個平臺上,讓所有利益相關人如何看見改變。 所以,校內後續如何規劃? 如何集中統籌? 現在的反對聲浪已經小很多,校長也親自主持師生座談,各種資訊也都放在官網上了,但是不可諱言,校內很多師生不會主動知道校內相關資訊,很多系主任根本不知道官網有什麼東西。 所以,如何讓各院系可以運用相關素材? 是否有管道 (例如系所主管會議? ) 能送給各院系主管? 特別是11個院系計畫主持人,這是他們的責任。 

 

  總結而言,6個月裡,在奠下品牌基礎的目標上,一個很明確的方向是,任何廣告都要攜帶、幫助東海品牌,而非單純的教育活動,接下來的重點必然是校內各院系單位的努力,建構一個中央統籌平臺,充分溝通,累積故事。 

 

 

【按語】DDS對TPR第一波的看法

 

  1. 以TPR作為一個招生手段 (目的是「質」的提升) 來看,我們無疑是失敗的:申請人數新高,而報到率新低。 

 

  1. 以廣告效果而言,廣告團隊新極現是成功的,但東海是失敗的。 

 

  1. 提袋率 (提袋出店人數除以進店人數) 是觀察一家百貨公司競爭力的最直接指標。 這次個人申請的結果,東海的提袋率新低,反應的是東海競爭力很差。 

 

  1. 顧客確實到了這家百貨公司,但發現東西缺或服務差,自然就又走了。 我們promote半天AI,但院系端出的menu沒這個菜,或說不出一個所以然,申請的學生進來一看,結果會怎樣呢?

 

  1. 校內不同的單位 (包括校內行政團隊與校友) ,在不同的時空、角度,做自己的工作,但並未集中在共同的品牌價值上。 

 

  1. 為今之計只能繼續往前衝,但校方必須集合各有關單位元負責人,進行真正的檢討,期以集思廣益,亡羊補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