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科技部)的組織架構中,研究發展設有八大處,其中,「自然科學及永續發展處」經過數次變革。 1969年成立「自然科學及數學組」,1982年改為「自然科學處」,1997年行政院擴大原有的「全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為「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關於「永續發展」的專案成為國科會的學門,隨後「自然科學處」就成為「自然科學及永續發展處」(簡稱「自然處」),下設「數學與物理」、「化學與基礎研究核心設施」和「地球與永續防災」三科;「地球與永續防災」包含「地球科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永續發展、防災科技、空間資訊」六個學門。註一 不難看出,名為「自然科學及永續發展處」,但「永續發展」只是當中一個小學門。
「永續發展」為當前世界重要議題,為何言「小」? 因為實質意義或貢獻何在?決策層有不同的看法。 2024年8月1日,交大應用數學系講座教授賴明治接掌自然處處長,旋即未經透明討論遂將「永續發展」、「防災科技」、「空間資訊」三個學門大幅拆解到其他領域或轉入「工程技術研究發展處」,且刪減相關計畫第二期經費。 賴清德總統上任推動「國家希望工程」,淨零轉型、永續發展、國土韌性等是重大挑戰,此三個學門正是站在第一線直面挑戰,為何拆解?是否配合國家政策?或是背道而馳?令人費解。
真正的問題是,「永續發展」須要長期一貫的規劃與穩定資源的投入,此番驟然拆解三學門,顯現決策高層欠缺整體策略與討論機制,致研究規劃與資源產生高度的不確定性。 國科會是推動國家永續科研的最高單位,影響所及不僅是單一學門的研究工作者,而是整個學術界,遑論這種不確定性將如何讓人相信「國家希望工程」之「綠色成長與2050淨零轉型」註二 ? 9月12日,學界發起「促進永續科研連署書」,不到兩天,超過500位學者實名連署。
國科會緊急發佈新聞,申明沒有更動組織或此三學門的規劃,經費則是113年度4.8億元,114年度5.2億,增加4千萬元,且三學門的發展方向將與學界共同探討,擴大跨域參與,發揮資源綜效。註三 回應是否實問虛答? 經費是否杯水車薪?學界各有討論,但國科會領導學界的研究發展方向,學門拆解事件突顯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永續發展」是否只是順應潮流的空洞修辭?
東海自程海東校長時代提出GREEnS(Glob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欲發展「全球環境及永續社會研究中心」註四,加上優美校園環境助力,綠色大學的形象普獲認同;王茂駿校長時代積極推動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 USR),先後獲《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之「環境永續」私校第一,《遠見》第1屆「大學USR傑出方案」之「生活共榮組」首獎;張國恩校長曾任臺灣綠色大學聯盟首任理事長,推動永續更是不遺餘力,註五 2024年,不僅持續獲得 《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 私立大學第一、《遠見》USR 大學社會責任獎 連續五年奪下永續報告獎首獎,更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躍進全球百大,以及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榮獲三金一銀。註六
國科會拆解三學門事件,(甚至過去「GREEnS留下的問題」,)讓我們省思,「永續發展」是否包山包海,逐漸成為包裝獎項的修辭?註七
例如,碳中和園區是校方永續發展重鎮,張嘉修副校長學術成就,全球頂尖,但是否得到教師團隊的支持?院系能否成為後盾?作為示範場域對產業的影響何在?從這個提問出發,USR是很好的討論場域。
東海USR成果居大學之冠,重要關鍵在於一級主管發揮專長,結合政府資源與行政力量,領導團隊,深入社區,包括從副校長詹家昌的「樂齡樂活」到劉正接棒的「開放式養生村」、勞教長卓逸民的「大肚山地方教育創生 2.0」,研發長林惠真號召守護東大溪,結合逢甲、中興、台中教育大學與臺中市政府簽署 MOU「一所大學守護一條河-四校聯盟計畫」。
USR計畫由教育部主導,必然受到教育部諸多限制,但或許可以思考,大學應是社會參與的重要推手,如何提出具體的發展策略,在政府施政中取得話語權,產生重要影響力,交由社區發展協會等在地組織深耕?大學參與社會的重點當是學生,無論是實作或課程,關鍵當是院系。 院小系大是各大學的問題,USR計畫是否可由各院長主持?讓院長得以運用政府與企業資源,跨院系合作,開發課程,改變思維,具體擬定生成式AI時代「永續發展」的發展方向。
我們對東海在國內外各大獎項的成就,以及每位參與的老師與學生,表達高度肯定。 在豐碩成果的基礎上,我們相信(校方也一直努力著),明確策略、落實院系、影響社會將是「永續發展」不流於空洞修辭的關鍵。
註一,參見「國科會」「組織與執掌」、「自然科學及永續發展處」「單位簡介」。
註二,參見「國家發展計畫(114至117年)」。
註三,至9月16日,連署超過600名,因國科會迅速正面回應,連署團隊於9月17日發佈「公開信」停止連署。
註四,參見「GREEnS留下的問題」。
註五,推動永續須要強大的行政魄力。 一個顯著的例子,東海長期使用地下水,但沒有水表,抽了多少地下水?不知道。 原因諸多,終歸人治。 王茂駿校長時代,因應綠色大學排名,欲知全校用了多少水,但校方愈是高喊綠色大學,總務處愈是不想或不敢裝水表,萬一爆表怎麼辦?直至張國恩校長上任,去(2023)年終於裝上水表,東海長期高估用水量!(因為可能過去把附中、附小用水量也納入估算。)
註六,參見「東海大學官網」。
註七,東海推動永續涵蓋廣泛,可參見「永續年報」。
大圖攝影:張雨禾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