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rts 調研報告

迭代演化的策展

八月 1 , 2025  

  2024年4月29日光點計畫智慧設計實驗班在東海藝術中心舉辦「未來事務所」策展,以10個問題呈現學生面對AI時代的探索。 突破且前瞻的策展概念獲得臺灣研究院的認同,邀請策劃臺灣設計界年度最盛大的交流活動「臺灣設計週」,12月7日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正式展出。註一

 

  這個過程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策展」的意義是什麼?只是一個「成果」的展示嗎?如何讓「策展」成為學習的「過程」,而非只是一個階段的最後「成果」?如何讓「成果」發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成為一種「迭代演化」?然而這又碰到一個現實問題,AI的應用正在起步,目前的學生(甚至老師)還不熟悉相關的工具,即使願意主動學習,沒有適當的引導似乎普遍傾向不知所措。 

 

  智慧設計班的三位老師給予上述問題一個初步的解方。 邱浩修統籌調配價創計畫和光點實驗班的規劃與推進,教學分兩階段:何立智老師負責AI工具的使用與應用,並落實於「產業」;謝宗諺老師設計「策展即過程」的新型態。 經歷一學期,兩個階段均交出第一份成果。 

 

 

兩種型態

 

  何老師模擬參與「水岸碳中和公園岸」競圖,邀請許俊雄、陳俞辰老師帶領七位學生,將參數式設計與 AI 圖像生成技術整合進景觀設計流程,並於期末提交一份「成果報告書」,述及,

 

  嘗試思考在面對設計期程緊湊、視覺溝通需求高的狀況下,是否能運用 AI生成技術提升提案效率與品質。 

 

  團隊中成員分別擅長不同領域,包括Stable Diffusion 的圖像生成技術、Rhino、Grasshopper 等參數化設計。 我們以「碳中和、永續」為設計主軸,透過 LoRA 微調模型,使 Stable Diffusion 理解我們希望呈現的空間特徵。 

 

  我們相信,這樣的工具將成為未來設計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環,協助設計團隊更快速地構築想像、溝通理念,也為景觀設計開啟新的創作模式。 

 

  謝宗諺和邱浩修設計113學年度的主題是「Re:Corner」,以人為主的都市的某個情景;如何從人的感受創造一種城市空間的敘事關係?跳脫傳統從某個固定需求進行空間設計,而是探問空間可不可以適應人的各種的情緒、感知,甚至生成一種跨越文字、影像而能穿梭於真實和虛擬之間的敘事模式。 

 

  在「策展即過程」的原則下,透過社群媒體,學生每週必須發表「成果」,從一個發想、一個方向、一個敘事架構,任何人都能看見透過AI互動的生成理解,每週演化成不同的「成果」。 

 

 

五件「作品s」

 

  2025年6月11日,邀請張運宗於DDS THU AI中心參加學生作品最後一週的討論。 以下簡述各作品,從中可以具體看出生成式AI對學習的改變。 標題以「作品s」正是為了呈現「迭代」的影響與意義。 

 

 

Beyond Menu / 王澄音

  • 概念與演化:

 

  最初的構想是探索食物與空間之間的連結,假想辦公大樓頂樓有一間「天台餐廳」,根據用餐者的身心狀況,提供適合的食物並調整餐廳氛圍與空間,達到療癒職場上班族的目的。 

 

  第一階段:「上班族的午餐記錄」:由AI根據上班族可能出現的心情或心境,每週提供合理、療癒的食物建議,並生成圖片,以日常美食記錄的形式在社群貼文發布。 

 

  第二階段:「午餐失控實驗室」:創作方向完全反轉,開始尋找最「反感」、「噁心」等「完全超越創作者想像」的食物組合。

 

  • AI的互動關係:

 

  第一階段中,AI被視為協助整理食物與空間關係的資料庫的工具,其任務是提供符合人類邏輯的「合理答案」。 但,當AI意外地生成「珍珠奶茶歐姆蛋」時,創作者意識到,AI能產生「非想像中合理的事物」,而這才是AI所能提供最大的價值與靈感。 因此,不僅環境由天台餐廳轉移回辦公室,而且研究焦點逐漸從空間轉向食物本身。 

 

  第二階段中,AI轉變為共同創作的「共演」夥伴。 開始挑戰AI與觀眾對食物搭配的邊界與極限。 AI展現出快速適應這種「異常邏輯」的能力,突破人類的常規想像,快速生成多個「失控」的答案。

 

  • 收穫與反思

 

  創作者體驗到AI產生的「意質」與「不合理性」,這種超乎預期的結果成為創作最大的靈感來源,進而演化成一種「共演」關係,產生看似奇特、詭異的解決方案。

 

 

World Museum / 黃心郁

 

  • 概念與演化:

 

  黃心郁老師曾赴德國Hochschule Pforzheim 進修,目前任職工業設計系,主動加入光點,旨在探討藝術作品如何反映不同時代的思潮和社會、宗教、文化。 她設計一個「劇本式策展」,透過每一則社群貼文敘述一個故事,並融入對應時代的藝術與建築風格,進而成為一個融合藝術史與建築史的動人故事。 

 

  她運用多種AI工具因應不同階段的發展。 在發散階段,將模糊的想法丟給AI,AI生成的回饋雖然「失控」,卻能刺激產生新的想法,協助探索失敗並找到方向。 在收斂階段,收集更多視覺描述的圖,將內容融入故事敘述。 最後在細節階段,收集更多視覺描述,利用AI的局部調整功能,使作品符合故事敘述,讓觀者感受到藝術與建築背景的關聯。 

 

 

  • AI的互動關係:

 

  AI不僅作為一種工具,也幫助創作者理解各個時代的思想背景、藝術風格與社會邏輯,拓展了原有的知識邊界。 

 

  更關鍵的是,AI填補了創作者技術上的不足,乃能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思想」和「策展」層面。 由此,透過與AI的合作,她意識到AI對產業分工模式的顛覆性影響;某些工作將被AI取代,但因為需要投入「思想與決策」的角色,所以更加凸顯策展人或計畫主導者的重要性。

 

  • 收穫與反思

 

一、透過AI的協助,得以深入理解各時代的思想背景,並連結到過去未曾想過的事物,不自覺地從統整中理解了邏輯關係。 

 

二、效AI極大地提升了創作效率,讓他在短時間內得以模擬多種專業角色,如文學家、策展人等,完成過去無法想像的創作量。 

 

三、AI對未來產業運作模式與分工將產生重大影響,AI能讓個人在短時間內完成過去需多位專業人士才能完成的工作,甚至表現得更好。 

 

四、AI生成的圖像和影片,仍然缺乏人類創作獨有的「情感」。 

 

五、黃老師為此次「策展」的嘗試提出運用社群媒體的局限性,包括觀眾普遍缺乏耐心,只願意瀏覽短內容。 換個角度,黃老師透過「劇本式策展」也看見更多元的策展形式,可以應用在不同的領域。 

 

 

Story Tailor / 董冠儀

 

  • 概念與演化:

 

  打破傳統線性、以基地與機能導向的設計模式,讓影像與敘事、集體記憶與空間,同步生成,不斷循環,形成一種互動生成而非單向傳達的過程。 

 

  第一階段「城市感」,透過ChatGPT生成不同角色的日記與攝影作品的形式,模擬不同年齡、職業與行業的角色,呈現彼此在城市中偶然相遇的故事。 

 

  第二階段「空間性」,從感知出發點,透過與AI的互動逐步生成空間意象,並引發對社會議題的探討。 

 

  • AI的互動關係:

 

  AI不僅僅是工具,作為「記憶的生成場」,能從模糊的意圖中提取碎片,並與創作者產生新的連結。 

 

  AI更像是一個「集體情慾式」的處理器,讓空間不再是被設計出來的,而是被日常生活召喚,提取感知並協議成為公共情緒與結構性問題的載體,加速迭代與呈現。 

 

  透過AI的生成與反應,例如在公園步道「伸展台」場景中,AI幾乎總是輸出符合實際標準的年輕、纖細、性感的女性模特,這逼迫創作者直視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社會結構與權力關係。

 

  • 收穫與反思

 

  創作者的角色從傳統的設計者轉變為「拼湊者」、「詮釋者」,或是「調整解析度的人」,從AI生成的圖像中,辨識事件,在空間與事件之間不斷調整,轉換成具有感知張力的都市文本,並且找出潛在但未被言說的部分。 

 

  AI不直接給予答案,而是在反覆磨合與碰撞中,透過多個界面讓創作者去辨識那些沒有被表達出來的東西,使其從模糊的情緒與片段的故事中,逐漸聚焦並顯現出空間意象。 

 

  創作者理解到圖像不只是用來驗證故事,更是用來激發感官,去感受敘事中潛在但未被言說的部分,因此學會用更細膩、立體的方式閱讀城市。

 

 

 Traveler’s Folktale / 張昱萁

 

  • 概念與演化:

 

  此件作品的副標「我x AI x Airbnb」,這是一個虛構的Airbnb宇宙,AI生成各式各樣的房屋或空間,讓觀者產生興趣,進而想預訂或分享自己的故事。 

 

  創作者在前期與AI的互動中,生成形式較為單一。 隨後,嘗試加入「怪異」的方向,並結合特殊職業等主題,在前期探索不同主題與呈現方式。 

 

  後期發展「虛擬房東」,嘗試將實事議題融入空間創造。 例如,將網紅相關的事件作為靈感來源,或者探索極端人格的房東形象,探討其與房客可能發生的衝突,甚至嘗試融入有意義向的元素,從空間中感受到「異質」或奇妙的連結。

 

 

  • AI的互動關係:

 

  創作者與AI是「虛擬房東」的合作夥伴,一起創造一個空間/世界。 AI能夠分析並利用創作者「看不到」的資訊,創造出新的空間。 

 

  在社群媒體上,作品引發相當數量的共鳴,觀眾對AI是否存在的興趣逐漸降低,而更多地參與到作品本身的情感投射;甚至有人即便知道看見的是AI生成的空間,仍渴望找到或打造出類似的空間。 

 

  • 收穫與反思

 

  當AI生成的奇異空間與人類深層情感(如「想消失的感受」)結合時,能引起觀眾更強烈且深度的共鳴。 

 

  時事議題的結合也出現同樣現象,若內容未能觸及觀眾的內心深層思考,較難獲得廣泛迴響。

 

 

Biophilic Design / 沈孟葳

 

  • 概念與演化:

 

  結合國科會大專生研究計畫,創作者發展出「AI親生命設計評估機器人」,比較AI與人類在評估空間時的相似性,從數字分析的角度去拆解與理解空間對人的影響。 

 

  第一階段,只有自然空間影像與片段場景,連結人與自然的感官經驗。 

 

  第二階段,揭示AI如何進行空間解讀。 

 

  第三階段,提出評估系統的設計與解釋。 

 

  第四階段,不同的親生命項目實際出現在空間設計中,人的感受成為一套能被閱讀、背操作的空間語法。 

 

 

  • AI的互動關係:

 

  一、將學術理論結合AI與結構化分析。 

  二、透過影像引導對自然連結的思考,再利用空間場景照片進行解析。 

  三、將AI生成的圖像帶回理論框架中重新分析,形成一套不斷循環的創作方法•

  四、將親生命設計出五個主題評分機制,利用AI輔助文字描述,讓學術理論更易於理解。 

  五、開發「AI親生命評估機器人」,用於對空間進行「數字分析」和「拆景分析」,量化空間對人類的影響。

 

  • 收穫與反思

 

  從一開始視AI為技術挑戰,在相互爭辯和反覆調整的過程中,逼迫創作者思考,AI改變的不是空間設計流程,而是看待設計本質的方式;AI不僅僅是工具,而是一個「共同思考的夥伴」。 

 

  AI使創作者從「空間設計者」轉變為「更具結構的結構者」,能更系統性地建構設計知識和理論。 

 

  因此,最大的收穫是學會「拆解直覺」,將模糊的感受轉化為有邏輯結構的闡述,更精準地描述空間帶來的感受。 換個角度,如果理論基礎不夠清楚,就無法辨識AI的回應,因此專業知識變得更加重要。 

 

 

策展即過程

 

  傳統教學往往將重心放在期末的最終展覽成果上,如果「成果」拉動著學生一學年的努力,那麼如何讓「成果」發生在每次的學習之中?

 

  一、智慧設計班實驗「議題」導向,從一個敘事架構出發,透過與AI互動,理解如何改變既定的思維模式,從而主動尋求不同工具的合作。 

 

  二、每週對進度(成果)審視與反饋,隨著探索的向度變化,主動尋找不同的工具,產出「成果」不斷迭代演化。 可以說,每週就是一個「策展」。 

 

  三、建立學生社群,老師和學生都能看見作品的構思、成形、變化,因為AI的影響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討論。 

 

  四、每週作品發佈在社群網站,無論議題選擇或是作品呈現,都在社群討論中出現不同的變化。 

 

  五、學生社群和社群網站的推進,不僅是邁向學習/教案資料庫建置的重要一步,也是擴大光點實驗班影響力的起點。 

 

  從本學期的實驗中,我們也看見AI在不同層面的影響與意義。 

 

  一、迭代的意義:傳統設計流程中「迭代」是緩慢的演化,AI時代則可以每秒發生,以「快速」甚至「超快速」的方式,把「迭代」的概念推向極致。 這是「策展即過程」的理論依據。 

 

  二、跨領域的意義:面對不同的議題,AI工具會呈現不同的可能,其中有交會,也有發散。 因此,如何讓不同的個人探索能藉由AI工具產生更多元的溝通、合作,將是跨領域的嶄新意義。 

 

  三、AI作為夥伴的意義:AI作為「工具」可以提昇效率、彌補技術,更能期待作品的「完成度」。 但若將AI視為「合作夥伴」,則「爭辯與調整」的思考可能才是重點,且作品可以是一個不斷演進、持續探索的過程。 

 

  四、「觀看」方式的改變:因為不斷刺激思考,設計者和作品將重新觀看自然、世界、自己,甚至把「自我」視為「空間」,進而重新觀看「空間」。 

 

  五、專業知識的重要性:當AI拆解既定的直覺感受,且能轉化為有邏輯結構的闡述,更精準地描述空間及其帶來的感受。 從議題的可能性到問答的辨識與回應,實則取決於專業知識的基本能力。 

 

  六、語言與圖像的密度:作品呈現的「密度」是否主要來自於作者語言的包裝和詮釋,而非作品的圖像本身?這引發了AI究竟是「放大」了人的主體性,還是「削弱」了人的思維?或許,這正是AI時代重新定義「藝術」的關鍵,並非用單一標準去評判,而是透過不斷的思辨開展藝術的無限可能性。 

 

  總體而言,光點智慧設計班歷經兩年,今年的作品共同展現了AI在人文與科技跨領域的巨大潛力,不僅作為工具,更作為啟發思考、改變工作流程,甚至重新定義創作主體的合作夥伴。 老師更在觀察學生與AI的互動中,不斷挑戰既有觀念,發展出新的創作模式與反思。 因此,「議題」導向的「教師社群」的建置將是下一階段翻轉學習模式的重點。 

 

 

註一,參見「『不成熟』的策展:顛覆的學習過程」、「AI計畫2.0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