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rts 調研報告

第三年度:院系、校級、萌芽、引路

四月 1 , 2022  

  2021年9月17日企劃小組」會議後,如何在前兩年的成果上,調整目標,具體推進? 成為執行小組的工作重點之一。 

 

  AI計畫第一年主要支持「院系計畫」及「基礎建設」,藉此掌握東海的重點發展方向後,第二年統整在四大「校級計畫」上,並強化「產業+」的能力。  兩個年度下來,確實展現了令人讚賞的成果。 「人才」是永續發展的關鍵! 如何在現有的教育環境中,藉由「校級計畫」的成果拉動校內老師、學生的投入?  這個想法就架構起第三年度工作項目的策略方向。 

 

  經1個月的反覆討論,執行小組於10月15日召開會議,確認第三年度工作項目的重點:

 

⑴ 配合第二年度時程,第三年度預計自2022年2月1日至2023年1月31日。 

⑵ 基礎建設,回歸校方統整。 

⑶ 院系計畫,精準為「系所計畫」,建立標準,確立其對東海的意義。 

⑷ 校級計畫,對外爭取資源,融入、帶領院系所課程。 

⑸ 萌芽計畫,幫助新進教師(10年內)的研究專長符合產業需求,並滲透、結合課程,並支持跨域獲獎師生團隊的「下一步」。 

⑹ 引路計畫,建立校級、系所計畫相關的AI課程地圖,結合萌芽計畫,開發APP(隨後決定更進一步地開發Chatbot)建立「跨域學習」的引導機制。 

 

  這份工作重點展現了AI計畫三年期程的發展方向與目標:「院系計畫→校級計畫→萌芽計畫→引路計畫」,關鍵是以「學生惟念」出發,透過各期計畫讓「學生出路」成為「教育轉化」、「產業+」的聚焦之處,「領域別」*註1成為「跨域學習」的出口。

 

  執行小組業已討論各項計畫具體內容,作出「AI專案第三年度計畫」呈報企劃小組,經校長與理事長於11月2日簽署後,12月7日由研發處正式公告全校,至2022年1月7日收件截止。 

 

  之後1個月內,執行小組密集與各計畫團隊與新進教師溝通,了解計畫內容,以及AI計畫的需求、中心提供的幫助,並提出修正建議。  最終,本年度第一期「系所計畫」6件(8件申請)、萌芽計畫17位(25位申請)新進教師進入評審。 

 

  春節過後,2月17、19、24日執行小組特邀黃彥男、林一平榮譽講座參與評審,可惜的是,第三年度「系所計畫」申請數大幅下降,在嚴格標準把關下,差異化特色、課程精進(課程地圖、學生競賽、工作坊)、「出口」(產業或政府計畫)優勢及學生出路等重點,幾乎都無法達標。  但是,申請計畫系所的努力不容忽視,雖未達標,但仍進入評審,執行小組仍以種子基金鼓勵繼續努力。(電機系陳錡楓主任親自帶領團隊至AI中心,前後討論、修改4次!) 

 

  AI計畫的「系所計畫」是競爭型計畫,並非全校覆蓋。 因此如何發展系所特色,對外連結產業,讓學生有清晰的「出口」路徑,將是東海必須繼續努力的方向。 

 

  「學生出路」必然觸動跨域學習,因此「引路計畫」的學習機制(Chatbot)非常重要,其關鍵就在於由「誰」引路? 首選必然是「老師」,「萌芽計畫」的意義在此。 值得慶幸的是,申請計畫的新進教師大多熱情參與討論,吸取意見,提出修正。 最終,12位新進教師依「領域別」(製造、碳排、建築、人文藝術、財經法律,加上雲創學院及Chatbot開發)組成跨域團隊。

 

  2022年2月25日執行小組會議,歡迎張嘉修副校長加入,也同時確認第三年度第一期申請案。 自此,各「領域別」教師團隊每週於AI中心,從專業出發,盤點系所及全校性AI相關課程,並整合討論「領域別」於專業系所及全校性的「跨域學習」課程地圖。 

 

 

  評審時,音樂系提出數位音樂的特色發展,評審問到,如果發展數位音樂的專任教師被挖角的話,這份計畫如何執行? 陳敏華主任說,很慶幸有兩位老師投入,但,人文藝術在數位時代益形重要,要改變的是音樂系,東海音樂系從來都不畏懼改變。 評審一致聞言動容,因為AI計畫的價值之一,正在於喚醒老師和學生的Willing & Wiki*註2。 

 

 

 

註1:經盤點「院系計畫」和「校級計畫」的兩年成果,「領域別」訂為:製造、生態、循環經濟、建築與環境、生技與農業、行銷與管理,人文藝術、社會科學、法律等。 

 

註2:Willing & Wiki,願意的心 &協同創建。 2021年2月3日AI中心辦了一場「大渡山-東海的約定」:邀請函以此為題,如下陳述:

為何我會選擇在這裡?為何我會做這件事?我,是否願意?

因為我願意,所以有個約定;因為一起,所以有個約定:

「顛覆框限,重建典範,學生惟念,企業渴求。」

或許,全面改革並不容易,甚至,前路撲朔,荊棘坎坷;但一定能在突破藩籬的過程中,找到一個我願意一起投入的方向。

我,指的是,老師、學生、產業、社會,乃至這個世界;但,從自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