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ial 社論

Big Shift (大移轉)

六月 1 , 2017  

  五月份的社論我們分析了當前高等教育的變與不變。 提出了人的價值觀及品格不能變,但屬技術面的學科和學制要不斷改變,才能與時俱進。

 

  東海以宗教情懷、人文根基立校,六十年來以通才 / 通識教育為體,發展出深具博雅及人文的校風。 但在數位科技的衝擊和全球化的浪潮下,東海乃至於全國的高等教育都得做出一大轉變: 就是走向國際化數位化;東海要跨出一個大步 (Big Shift),就是把單極的重心 (博雅 / 人文) 往另一極 — “科技創新”去移動,期能雙足鼎立。

 

  這聽起來有點在唱口號,但實情是嚴肅許多。 與私人企業沒有二致,作為一個教育機構,想要生存,我們也須了解客戶 / 市場、產品和競爭態勢。

 

 

誰是我們的客戶?

 

  我們面對的當然就是應屆或即將畢業的高中生,他們是誰? 他們的期望是什麼? 他們是所謂五屏 (手機、電視、PC、筆電和平板) 世代,熟悉數位科技的所謂Z世代。 除了專業知識外,他們期待四年的大學能帶著他們不只追隨,而是率先進入前端科技。

 

 

我們想製造出什麼產品?

 

  我們的畢業生就是產品,這產品要有用就得有市場;因此首先就要了解市場的需求及走向。 在國際化與科技化浪潮下,企業需要有國際觀與全球化視野 (Global Vision) 的人;這人同時也須對未來科技的走向有相當的認知、某種程度的熟稔 (tech literacy)。 因此英文能力、程式語言成為課程必修;而對第四波的科技 (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VR / 虛擬實境、基因革命、新能源、新材料等) 成為必要的選修。 市場對新科技人員需求之殷切,舉下面的例子就可充分說明~

 

  ((根據經濟日報近日報導)) : 隨著大數據的應用在各行各業持續發酵,新興「資料科學家」*註一 成為熱門搶手貨,以致供需嚴重失衡。 據傳在美國,資料科學家的身價比平均高出113%,年薪高達15萬美元,被哈佛商業評論譽為「21世紀最性感的工作」。

 

  這就是市場!

 

  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機構,我們要有前瞻的思維,就像一個企業一樣要預先看到下一波市場的轉變而未雨綢繆,率先卡位。

 

 

誰是我們的競爭對手?

 

  就是那些能預見未來,掌握科技脈動而願意大膽改變課程的大學 (國內外均是)。

 

  請問~

 

  -我們是否願意就第四波科技 (前述七項) 開設課程供全校同學選修?

  -我們是否願意和國際大廠 (如IBM、微軟、資策會等) 合作,培育科技專才?

  -我們是否願意改變心態,往科技橫跨一步,讓東海成為人文+科技的大學?

 

  其實真正的競爭者並不來自外部,而是我們 – 內在的短視、守舊和惰性 (inertia)。

 

  為了明天,今日就是跨步前行的時候了! 東海準備好了嗎?

 

*註一:

資料科學家的任務,就是透過分析工具,把龐雜的資料變成有用的資訊,進而轉化成知識,幫助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資料科學家需要用到很多統計學,必須具備厚厚的數理底子,要會編寫程式,還要有跨領域的專長,才能把數據分析落實在金融、零售、醫療、製造、教育等各行各業。

 

 


 

Editor’s Note 編者小語

 

  1. 本校張葦君老師 (開設「創業家精神與行動」學程) 帶領其班上學生參加「創業實戰模擬學習平台」競賽,在全國191組報名團隊中,東海有8組入選 (在各大院校中排名第一)。

 

本期刊載她接受DDS專訪,大談體驗式的創業教育

 

  1. 創業家 (Entrepreneurs) 是天生的還是可以教育出來的? 請看本期「To Share with You」的「誰是創業家?

 

  1. 達文西計劃是本校努力嘗試的新式教學方法;注重的是「習」(practice) 而非僅「學」(learning)。請看計劃主持人謝坤霖在天下雜誌的投書

 

  1. 十二屆工工廖紹中日前驟逝,5/23日一幫同學從各地趕去,齊聚高雄為他送行,回憶過往50年。請看「憶廖巴」。

 

  1. 本期「讀者投書」刊載了黃齊元 (台灣M&A協會創會理事長) 給DDS的感謝函

 

博雅人王逸萱簡要紀錄了PY (賈培源學長)在博雅座談會上的談話: 「回到台灣,我要去的地方,必定是東海。

 

  1. Charles專欄探討信貸週期與市場的關係。股市現正熱,但何時反轉? 請見「名家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