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ial 社論

書院的美麗與哀愁

三月 1 , 2021  

  去年8月24日回學校開會,主題之一是與校長討論東海的新定位。 當時我提出「數位」與「跨域」兩項,但王校長則認為無論如何一定要加上「博雅」; 不是要突顯特色,而是要強調我們作為一個教育者的價值觀。 作為東海人,我當然了解博雅的意義,也深深被校長的堅持所感動。 席中,校長特別提到耶魯大學就是他心目中的楷模; 耶魯是東海的榜樣。 第一次聽到有人提到耶魯與東海,讓我好奇不已,上網了解這所創立於1701年的頂尖常春藤大學,才發現早期的東海就是一所耶魯在台的復刻版:小學校、錄取率低、高師生比和住校學習*註一,外加博雅教育*註二。 

 

  說博雅是東海的DNA一點都不為過; 早期的東海畢業生確實有他的特質 — 可以一望即知。 所以東海人以博雅為榮,也一直盼望博雅教育的重現。 但以今天東海一萬多人的規模,想恢復當初一千人的制度已不可能。 比較可能的辦法,就是在校中成立另一個學校 (a school in a school) 專施博雅,企以留下liberal arts的火種。 當初 (十多年前) 提出書院這個理念和具體實行辦法就是三屆經濟系學長賈培元。 他出錢出力,可以說是單手把書院從構思拉抬到具體實現; 加上時任校長的程海東鼎力配合,於2008年成立了博雅書院 (編制上不是一個學院)。 一時鑼鼓喧天,東海人為之一振!

 

書院成立之始,經費由賈培元 (獨挑大梁) 和幾位熱心校友支持*註三,之後則計劃由學校逐步接手 — 以學校為主,校友捐款為輔。 但目前外援幾乎停止*註四,僅賴學校撥款; 現在每年固定為八百萬元。 但書院學生僅有173人,故以投資報酬觀之,效率實在太差 (一個書院生要投注近五萬台幣)! 故校內反對聲浪四起,認為耗費太多資源 (排擠其他院系的經費),而無實際成效; 與當初預期相差過大 — 當初預計每年招收200人,四年會有800人。 這一學期只招收到30人,可謂慘不忍睹。

 

  為什麼找不到人? 原因很多,但多數以課業繁重以致無以為繼。 再者就是課程時間上衝突分身乏術; 看到一個現象,就是理工科系的學生幾乎沒有… 書院生 (質與量) 日益凋零,已經到了一個關鍵時刻 — 書院要不要繼續? 有人倡議,乾脆讓書院單獨對外招生以解決上述問題,但此舉衍生的技術性問題更大於目前面臨的結構性問題,所以基本上不可行!  (詳見本期專文 — 博雅書院獨立招生?校內招生?)

 

 

獨立招生

 

成立博雅系或博雅學院的構想一直不絕於耳,故想在此作一個簡單可行性的分析:

 

  姑不論技術上可不可行 (假使教育部允許大學前兩年可以不分系別),光從市場的角度分析就知道沒有可能。 設想,讀了兩年博雅後,某甲想要轉唸化工系,他的資格 (學力) 夠嗎? 化工系如果不收他,那他怎麼辦? 是離開東海還是轉唸他系? 什麼系? 離開東海的話,要去哪裡? 如果化工系收他,他是續唸兩年還是四年? 如果是兩年,他的文憑為何 — 是化工系還是迷你化工系 (因為學分不足)? 如果要再唸三或四年,他願意嗎? 如果他只願意唸兩年化工,雇主會願意接受一個迷你學位的化工系畢業生嗎? 答案應該是「不會」… 單獨招生恐怕會落到一個無人報名的尷尬場面!

 

  博雅書院不可廢,這是東海人共同心聲,但這路怎麼走下去?!

 

 

 

*註一: 耶魯目前教師人數4171人; 學生人數12223 — 其中大學部5414,研究生人數6809人。

 

*註二: 1828年發表的耶魯報告中,闡明大學教育的實質是以古典人文教育為核心的『自由教育 (博雅教育) 』。 大學的目的,不是教導單一的技能,而是提供廣博的通識基礎,不是造就某一行業專家,而是培養領導群倫的通才。 學生從大學所獲得的,不是零碎知識的供給,不是職業技術的販售,而是心靈的刺激與拓展,見識的廣博與洞明。 General Education (通識教育)

 

*註三: 據我所知,初期是由我和李詩欽 (12屆經濟) 每人每年給予壹佰萬元捐款,共持續6年。

 

*註四: DDS續於2015~2018年間捐款7,176,000元。

 

 


 

Editor’s Note 編者小語

 

  1. 博雅書院戮力經十數年後,已逢困境; 獨立招生?校內招生?之議於焉又起…

 

  1. AI計畫進入第二年度下半年,透過一場茶聚,大渡山-東海有個約定……

 

  1. 拜登勝選後,現代貨幣學理論蔚為風潮,你知道為什麼嗎?

 

  1. Gamestop一役小蝦米扳倒華爾街大鱷,眾人驚嘆! Charles幫你解析背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