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置信,DDS成立至今已屆十周年!
真的,光陰似箭,歲月如梭。 記得當時,我二度競選董事註一 二度落選,和明哲兩人四眼相對不知能做什麼。 看著學校排名不斷落後,董事會一事無成,校內又發生被罷黜的校長不願走人反而提告,我們懷著異常沉重的心情決定do something; anything。 明哲幹過TEFA的秘書,我作過TEFA的創會董事與最大的捐款人註二,我們知道光是捐錢給學校無濟於事; 東海真正需要的是一個校友組織可以拉拔她 (是的,拉拔)。 換句話說,東海需要的是一個智庫 (Think-tank),一隻Watchdog (監督),外加一隻慷慨解囊的手 (捐款)。
社團法人大渡山學會於焉誕生; 我們不自量力,卻知其不可而為之。
東海的問題出在沒有ownership; 作為一個私校我們不屬於任何財團,也沒有哪一個家族為依歸,如果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董事會 — 指有眼光,有前瞻,有企圖心的領導者,學校就會載浮載沉; 不僅迷失方向而更糟的是原地不動。 在少子化,與寬鬆教育 (全國廣設公私立學校) 環境下,我們認為東海最重要的是趕快擬出一套贏的策略; 別的不說,應立即要面對逢甲與亞洲兩個鄰居的擠壓。
就像在市場上競爭的企業一樣,贏的策略來自於企業對競爭情勢的判斷和自身條件的了解。 兩個問題隨之而生:一、學生 (我們的顧客) 要的是什麼; 二、我們 (服務的提供者) 的競爭優勢在哪裡? 回答第一個問題似乎比較簡單:在當今快速變遷與科技掛帥的時代,學生希望他們所學將來能夠有用 (relevant),與時俱進以符合社會所需。 第二個問題呢? 除了優美的校園,我們一時還想不到東海有什麼特色可以吸引新生的! 但美麗的校園不能當學歷,也帶不走,所以我們必須拿出東西 — 與眾不同的東西。
於是大渡山學會於2018年間學會提出一個大膽的前瞻計畫,就是擁抱AI註三。 不只提出想法,還提出相對配合款註四,以具體行動展示我們的信念。 可惜當時學校沒有任何回應,董事會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打電話來問一聲; 對於這麼重要的計畫居然沒有做出回應,可見大肚山上的東海果然不食煙火。 所幸後來 (在2019年) 王校長終於響應,積極與學會討論具體合作方案,當時還有校友批評為何不把款項移作「修建五星級宿舍」以吸引新生?!
2019年8月14日我們簽訂了「AI合作框架協議」言明三年時間兩造每年各拿一億台幣作為計畫推展經費。 AI計畫涵蓋三大部分:教育轉化,產業+和TPR。 為了計畫的推動和落實,雙方成立了「大渡山-東海AI中心」,內設策略小組負責各個方案的發展與落實。
當時有人好奇:為什麼不成立AI系或AI學院? 我的解釋是AI的到來將全面影響我們的生活; 就像電力的發展一樣,將全面影響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所以AI不能只視之為一種科技而是一種文化的變革。 東海要的是全面擁抱AI,不是片面的應用,所以才有「AI東海」的口號! AI中心的成立也代表這個全面AI的思維。
擁抱AI當然是個絕佳策略 — 大幅改變東海的形象。 但策略總歸策略 (任何一個策略總有它的期效),競爭優勢的塑造才是永久之計。 面對科技所帶來的時代變局,作為一個教育機構,東海應該重新思考和定位。 思考什麼樣的人才才是新時代所需; 我們要如何才能培養出這類人才?
在過去多篇社論中我曾探討AI時代中什麼樣的人才才是可以立足於職場中的? 答案就是具備3C註五者:Critical thinking (獨立思考能力)、Communication (溝通) 和Cooperation (協作)。 這也就是我們重設東海教育重心 (Priority) 於數位、跨域與博雅的原因。 也為此我們一再呼籲學校要進行根本的 (結構性) 的改造 — 組織、流程和文化。 我們提出的第一個解方是全面數位化 (Digitization)註六,以進行教育性系統轉化 (Systematic Transformation)。
今天就寫到這裡,下期,十周年 (二),續談我們做了些什麼,還想做什麼!
鄭清和,9-18,2025
註一:資深董事江銘鐘及蕭隆昌兩度力勸我出馬競選遞補董事空缺。 但我兩次都落選,真令人意外 — 不知道我的資格究竟如何不足?! 畢竟在之前我也曾短暫擔任財務董事協助通過第二校區之興建。
註二:TEFA時期捐款明細。
註三:參閱社論《你有醫院,我有AI》(2018年12月)。
註四:參閱社論《AI合作框架協議》(2019年9月)。
註五:因為後工業時代經濟的成長動力已不再來自勤勉 (勞力) 及投資 (資金),而是創新 (innovation) 及企業家精神 (risk taking)。
註六:參閱社論《數位 (Digital)》(2023年2月)。
Editor’s Note 編者小語
累積多年落地實務經驗,本期專訪「羅文聰談企業轉型:從製造精實轉型談起」。
獲價創計畫補助的「建築資訊智慧生成系統計畫」或多家業者認可,正式「從實驗走向實踐」。
在這資訊爆炸,且瞬息萬變的時代,第二層思考不但重要,而且必需,請看Howard Marks怎說!?
Charles在探討,投資人究竟要不要關注總體經濟的變化; 如何關注?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