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ial 社論
七月 1 , 2021
前兩天羅文聰 (AI中心主任) 突然轉發一則LINE的廣告給我,讓我相當意外。 雖與羅主任常有通信往來,但從未談及任何商業活動,遑論廣告。 我想文聰看到這則廣告一定心受感動,覺得非把它介紹給我不可! 廣告內容大致如下: AI概念股噴漲 這檔台股ETF 2.5年狂漲100% 「AI商機爆發,輝達股價迭創新高,AI概念基金跟著吃紅! 台股掛牌的純AI ETF-元大全球AI (00762) 在23日收盤衝破40元,創下2019年掛牌 […]
六月 1 , 2021
要談AI,則先了解科技在我們的今日世界裡正產生什麼影響: 數位化快速普及和連結 (connectivity) 助長新科技爆炸性成長 Covid-19疫情刺激了經濟層面多點的破壞性創新 (disruptive innovation) 美中 (還有歐洲) 間科技的競爭會驅動高端科技的開發 和本世紀初相比,今日我們生活中數位化普及的程度已非常明顯。 今天所謂智慧裝置 (如手機、手錶、音箱、門鈴等) 已到處可見,且應用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如娛樂、安 […]
五月 1 , 2021
今晨 (4月9號) 起來就收到家榮兄*註 發自澳洲的三則Line短訊,談的都與東海董事會有關。 其中最後一則 (也是最長的) 記錄如下: 「很欽佩你在東海的努力,但是在改善董事會上除了可以看到你的無奈,好像你也沒有法度… 因為你不多言,我也無從幫起~ 除了在群組叫叫! 好像校友們也少發表意見; 關心的人少或是都放棄了? 如此一來,東海不是沒有前途了?!」 因為還忙著其他事宜,我就先簡短的回他一句: 知其不可而為之! 這句話其實就是我和明 […]
四月 1 , 2021
元月七號在新北校友會舉辦的東海AI介紹演講時,AI中心羅主任 (也是雲創學院院長) 曾被問及彎道超車一節,羅主任當時回答說,「這是鄭清和說的」,意思是應該由我親自解釋才對。 所以今天就彎道超車一節提出我的看法 : 東海想要迎頭趕上,非得超車不可。 但在競爭這麼激烈的賽道上有可能超車而後來居上嗎? 答案是,有,但不容易; 要有一些先決條件,才能把握難得的機遇。 彎道才能超車,理由是彎道時大家都得減速,就出現超車的機會了! […]
三月 1 , 2021
去年8月24日回學校開會,主題之一是與校長討論東海的新定位。 當時我提出「數位」與「跨域」兩項,但王校長則認為無論如何一定要加上「博雅」; 不是要突顯特色,而是要強調我們作為一個教育者的價值觀。 作為東海人,我當然了解博雅的意義,也深深被校長的堅持所感動。 席中,校長特別提到耶魯大學就是他心目中的楷模; 耶魯是東海的榜樣。 第一次聽到有人提到耶魯與東海,讓我好奇不已,上網了解這所創立於1701年的頂尖常春藤大學,才發現早期的東海就是一所耶魯在台的復刻版:小學校、錄取率低、 […]
二月 1 , 2021
一、新北市校友會介紹AI… 元月七日新北市校友會舉辦了新年度第一場演講會,由東海AI中心主任暨雲創學院院長羅文聰教授擔綱,介紹東海的AI計劃。 長達一個多小時的演說內容豐富、精彩,獲得在場東海人熱烈掌聲。 但稍有遺憾的是講演從頭到尾居然沒有提到大渡山學會或DDS三個字,令人深覺委屈。 所以想在此強調大渡山學會在此事 (AI大計劃) 扮演的角色及應得的Credit: AI計畫是由學會構思、提議和參與執行,請見前年兩篇社論: 你有 […]
一月 1 , 2021
校慶當天,風和日麗,東海熱鬧非凡! 各項慶祝活動也如期展開,有午間在路思義教堂的頒獎,也有晚上校友返校大聚餐。 但在慶祝學校六十五歲生日的人群中,有一人明顯地缺席 (消失),那就是吳董事長。 照理說,校慶時節,董事長應該是以主人身份出現,而不該是只在邀請函上署名。 事實上,吳董並沒有缺席; 他參與當天十二屆校友返校活動也隨之參訪了AI中心。 他出現在校園,但沒有出現在主席台上,也沒有和校長一起出現,或甚至打聲招呼。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府會不和」,東海有事! […]
十二月 1 , 2020
剛過了65歲的生日,東海就面臨一個重大抉擇,就是現任校長是否續聘? 時間過得很快,王校長第二個三年任期才開始不久,董事會已經開始探討 — 續聘不續聘; 由於作業時間上的需要,年底前這個問題就必須有答案,否則找尋新一任校長就來不及。 我們不知道董事會對於校長 (第三任) 續不續任有什麼 (已建立的) 規矩可循; 不知道之前王亢沛、程海東兩位續聘時的標準為何? 事先有沒有設定KPI? 如果沒有的話,董事們投票時大概是憑個人的判斷和感覺行事,估計其 […]
十一月 1 , 2020
世界在變! 未來學家Alvin Toffler上世紀的兩本巨作: 《未來的衝擊 》(Future Shock) 和《第三波》 (The Third Wave) 有最佳的詮釋。 七十年代的Future Shock告訴我們未來來得如此之快,以至於只有衝擊兩字足以形容; 八十年代的《第三波》擘劃了人們如何在科技浪潮中改變工作、生活,乃至於文化。 這兩本書主要的是預測人們在電腦和通訊兩大科技的進步中建構知識經濟; 把人類從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一舉推到資訊時代。 […]
十月 1 , 2020
8月24日的AI企劃小組會議*註一 除討論四個校級計劃外,還就學校的定位做了深入的探討。 為什麼存在了60幾年的大學還有所謂的定位問題呢? 原因出在於外界環境的劇烈變化 — 社會變遷、科技躍進及少子化的衝擊,使我們不得不在面對未來時,不僅做出及時的調整,還要跨前部署,以免遭遇被淘汰之命運。*註二 我們面臨兩個問題:首先,在全國160所大學院校中,東海想被理解成什麼樣的一所學校? 提到東海,人們心中會浮出什麼樣的圖案? 第二個問題,是這個定位 […]
九月 1 , 2020
最近看了一篇大陸人「看台灣」的文章; 作者特別點出了台灣的小確幸*註一文化。 小確幸是日語翻譯過來的,指一種容易掌握的小小幸福感。 她說台灣人小清新、小文藝、小日子; 熱鬧的夜市小吃,但沒有大菜。 據台灣大學統計,30%的大學畢業生,人生的理想是開一家咖啡廳。 這曾讓郭台銘毫不客氣的批評: 年輕人以開咖啡廳為滿足,這種想法的普遍程度令人不可思議。 開咖啡廳沒有什麼不對,問題是所有的人都想開的話,就會是一場災難。 每個人如果都想小確幸, […]
八月 1 , 2020
又是七月,唱驪歌的季節! 看東海那群活潑可愛的應屆畢業生在教堂邊高興地拍照,我心中真是替他們捏一把冷汗。 不是我生性悲觀而是今年剛好遇上百年一遇的另類黑死病,社會上正瀰漫著倒閉和失業的浪潮,我們的莘莘學子去哪裡找工作? 一般的時日,好的工作通常已流向幾所知名大學的畢業生 (如台成清交等),現在這個時機呢? 不景氣的時候工作機會越少,競爭越激烈,後段班的學生恐怕要先到超市打工了; 這使我想到馬太效應*註一 這個名詞來。 新約馬太福音13章12節有一段耶穌的 […]
今年度撥款300萬元與校內合作推動TPR (Tunghai Promote),同時亦撥款1200萬供新極限進行TPR校外行銷 ,詳見「111年度TPR行銷東海」。
近期迴響